健康宣教
孩子的烦恼并非只是“矫情”和“瞎想”,厘清关于青少年抑郁的认识误区

作者:丁景景 来源: 发布时间:2023/5/17 10:50:52

      一个睡眼惺忪的小姑娘在家人的陪同下,毫无所谓地步入诊室,坐在椅子上低着头,一言不发。家长诉“孩子性格内向,老师让我们来医院看看”。小姑娘仍是低头不语,满眼的阴郁。家长离开诊室后,小姑娘开始慢慢诉说,小姑娘名叫小涵,是名初中生。她在两年前就开始有心情差的情况了,但是家长未引起重视,这几个月情况越来越严重,晚上整夜的睡不着觉,白天又很想睡,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成绩下降明显。在老师的提醒下,家长才发现孩子情绪可能出了问题,前来就诊。那么爱孩子的父母怎么会如此后知后觉呢?

大多数的家长对抑郁症认识存在误区。刚开始的时候小涵也会和爸妈吐槽,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他们不理解孩子,反而说“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我们小时候肉都没得吃,要是有你的条件,我都开心死了”对于爸妈的回应,小涵只剩无奈。

她的负性情绪无处宣泄,更得不到家人的支持。

久而久之小涵变得不爱说话、不爱出门,总是找借口躲避人多的场合。一天中的大多数时候小涵的情绪都是低落的,她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了。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好像不会笑了。她怀念当初那个爱笑的自己,可是现在的她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她努力地想让自己开心起来,去唱歌、去运动,可还是开心不起来,于是她对唱歌、运动也不感兴趣了。一些以前自己非常喜欢的事,现在统统都感到无趣,生活好像一潭死水。即便是万里碧空的天气,在她看来和阴天也差不多。

最近三个月小涵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了,晚上难以入睡,好不容易睡着了,总是会因为一点点的声音就惊醒,醒来后无法再入睡,翻来覆去一整晚,好不容易熬到早晨,又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上课。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感觉自己的脑子转得很慢,好像机器卡住了一样。记性也变差了,成绩下滑明显,不想上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偶然间会冒出自杀的想法。

有很多研究表明,青春期是个体生命历程中情绪障碍发生率突然显著上升的时期。由于青春期带来的生理、心理变化,加之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和积极的应对方式,青少年在遭遇亲子冲突、家庭暴力、学业受挫、学校霸凌等各种压力事件之后,很可能开始有情绪波动,产生很多负面情绪,也许还伴有失眠、头痛等躯体不适。但青少年的这些情绪问题常常被家长忽视。一方面,家长把更多关注放在了孩子的学业和身体健康上,另一方面家长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建议家长适当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如果孩子出现与往常不同的不太适宜的情绪行为时,及时带孩子就医,按医嘱治疗。正视它,这是战胜它的第一步。鼓励孩子适当锻炼、健康饮食、充足睡眠,并从亲友那里获得关爱支持。多倾听、多理解、少说教,避免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需要倾听来发现导致问题的原因。让孩子明白他们不是孤独的,是有人关心和理解的。经常鼓励孩子,这种疾病是可以被治好的。陪孩子做户外运动,参加社交活动等,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