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当代大学生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作者:金碧君 来源: 发布时间:2023/5/24 10:53:54

2004年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共同决定将5月25日定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旨在提醒大、中学生“珍爱生命,关爱自己”。

近几年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受到广大社会的关注,也让大部分人十分费解,经历了高中三年的竞争,终于迈入大学城,本应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个阶段,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造成了那些无法挽回的后果。

但是当我们走进大学生的心理,关注他们当前的环境,会发现他们正面对我们难以理解的挑战。

问题一

背井离乡,适应不了新环境

小陈是个南方人,她成绩优异,乖巧听话,通过高中三年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北方一所自己心仪的学校。可入学后没多久,小陈就出现了焦虑不安,晚上睡不着,总是想哭等问题。小陈每天都给父母打电话,每次电话都在哭,父母也难以承受,没多久就给孩子办了休学。想着可能是年龄大小,不适应,就想迟一年再去学校。孩子回到家什么问题都没有了,父母也就放心了,所以没有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等到第二年复学了,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而学校也无法再次休学,父母才没了主意,求助了心理医生。

在与父母的沟通了解下,我们得知小陈是独生女,从小父母就很疼爱她,她本身也很乖巧听话。她所有的生活琐事都是由父母包办的,上下学是父母接送,从没做过饭,也没洗过碗。小陈很依赖父母,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询问父母,可上了大学后,就被要求事事独立,她实在难以适应。最后实在没办法,权衡考虑下,母亲辞了工作,在学校附近租了个房子陪着小陈上了四年学。

所以家长不只能关注孩子的生理年龄,还要注意孩子心理上的成熟。

问题二

地域差异,不适应集体生活

在大学里,一个寝室的人可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江浙区域的人大多情感细腻,表达委婉,北方人大多豪爽直接。来自江浙的小青去北方上学,难免与不同地域的同学有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来自北方的室友特别喜欢大葱、大蒜,甚至把这些放在自己的衣柜里,因此寝室里的味道很重。对气味敏感的小青都是默默忍受,不敢表达自己的述求,担心影响室友关系。有些室友晚上打电话打到12点,严重影响她的休息,她也只敢和父母吐槽几句,而父母也是经常劝她多忍忍,毕竟都是同学,不要跟对方有冲突。久而久之,小青心里充满了对某些同学的怨气,情绪也变得不好,容易莫名其妙就发脾气,关系也没处理好,最后不得已,向辅导员求助换了个寝室。

不同地域的人的性格大多也都不同,有些地方更看重人情关系,教导孩子要谦虚忍让,遇到问题不会直接表达,而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述求。但是有些地方的人更注重自己的感受,更强调规则和权力,喜欢用直接表达的方式去商议和解决问题,在人际处理方面会有差异。案例中的小青最后因为无法适应寝室环境换了个寝室,但她的室友们到最后也不明白为什么小青要离开。

问题三

内心孤单,找不到亲密关系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发展要经历八个阶段,而大学生这个阶段正处于爱与关系建立的阶段,要开始成长,学会独立,学会处理亲密关系、成为爱的对象等情感问题,如果不能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容易产生存在孤独和孤立感。从小只会学习的小李上大学前都是顺风顺水,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是自从上了大学,即使每次考试都是前几名,同学们也都承认他很优秀,关系相处的都还可以,但是总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时常有一种孤单的感觉。从小到大,周围的人只会教他学习,却很少有人告诉他怎么与他人变得亲密。

问题四

内心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

原本大学生活过得有声有色的小张在升到大四后突然焦虑了起来,看着周围的人考研的考研,考公的考公,甚至好几个同学都已经找到了自己想要工作的方向,他突然就慌了。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父母、同学,也都会给他一些意见,但是他总觉得这些都不是自己想要的,可是自己又无法做出任何的行动,只是每天都和父母、同学发牢骚。久而久之,大家也都不愿意和小张沟通了。

从小到大,小张都是听从父母的安排,一直努力学习。父母对小张的要求也就是考上大学就很好了,上完大学就可以去工作了。至于做什么工作,小张却从来也没有考虑过。一直被安排的小张突然要开始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一下子就陷入了迷茫和恐慌当中。


     大学这个阶段是个体已经成年,逐渐迈入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会要求你为自己的行为负法律责任,而个人要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但是直到迈入大学校门之前的那一年,有些青少年都还是被当做孩子对待的。在这个重要转变的时期,我们越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