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揪出”ADHD的诊断之路:多次就医难确诊,细致检查方可行

作者:李浩铭 来源: 发布时间:2023/8/11 16:12:40


“主任,门诊这边来了一位外院诊断为焦虑障碍的小姑娘,她的妈妈反映之前治疗效果不好,经人介绍想来我们医院看看。”导医盯着患者的签到记录,跟我说道。

很快,这位小姑娘和她的妈妈进入了我的诊室。

“这位妈妈,您好,请您先和我说一说孩子的大概情况,为何过来看病,之前是否在其他医院看过或是吃过什么药物吗?”我问小姑娘的妈妈。

“我家孩子16岁了,目前高一在读,孩子的主要问题是脾气差,不服管教,晚上睡不好,差不多有8年左右了。我们之前去过乐清市人民医院、温医大附一院和上海精总门诊,做过一些量表,医生说我家孩子是焦虑障碍,最开始因为担心吃药对脑子有影响,没吃药,后来吃了一些药,但吃了后效果也不好,所以过来这边再看一下。”

“那请您详细说一下之前的就诊经历吧。”我想仔细了解下孩子的就诊经历,以期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细节。


首次就诊:未发现ADHD身影

2019年底,受国内疫情影响,学生们开始在家里上网课,患者家长发现患者上课期间经常和同学在网上聊天,不认真听讲,家长反复管教后,患者哭诉说自己无法坚持上课。家长以为是网络成瘾,于2019年12月带孩子就诊于乐清市人民医院心理门诊。

首次就诊检查结果:症状自评量表SCL-90:提示中度焦虑;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提示在某些方面存在睡眠困难。

首次就诊诊断结果:焦虑障碍

首次就诊治疗方案:当时患者家长担心吃药会“影响脑子”,未接受药物治疗。





八个月后的八个月后的第二次就诊:ADHD再次成“漏网之鱼”

后患者勉强坚持到中考,过程中家长发现患者脾气暴躁,行为冲动,不服从管教,坐着学习时常出现抠手、抖腿的现象,日渐心情不好,并出现睡眠不好、多梦的状况,早上起床困难。高中入学后,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脱发以及自弃念头,偶尔在朋友圈发表一些自弃言论。患者于2020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门诊就诊。

此次就诊未行相关量表检查。

第二次就诊诊断结果:焦虑障碍

第二次就诊治疗方案:曲唑酮25mg/d联合舍曲林25mg/d治疗,半月后调整至曲唑酮50mg/d、舍曲林50mg/d维持治疗。患者睡眠及情绪症状有所改善,但其余症状无明显改善。


图片


一年后患者多次辗转数家医院:

终发现ADHD端倪

患者再次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期间翻来覆去,整个人昏昏沉沉,患者自觉药物无效私自停药,此时恰逢高中第一次月考,患者烦躁、情绪差,出现坐立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头晕、腰痛、手抖及牙齿发抖等症状,随后患者主动要求找心理医师做咨询,但效果甚微。

至来我院门诊前,患者曾多次辗转就诊于乐清市人民医院、温医大附一院及上海精总门诊:

期间量表检查结果:症状自评量表SCL-90:提示极重度焦虑和抑郁,重度躯体化及强迫状态;注意力测验:提示严重注意力不集中。

期间诊断结果:焦虑障碍,ADHD存疑

期间治疗方案:氟西汀20mg/d联合阿立哌唑5mg/d。患者服药后1周左右,情绪稍有好转,可在家学习做菜、做蛋糕,但都是没做多久就说累,不想坚持继续做下去。




“这位妈妈提供的病史已经较为详尽,但我们仍需要进一步对患者进行精神检查”,我跟我的助手说,“接下来我们整理一下患者的资料,同时完善注意力测验、执行功能、临床记忆检查量表和儿童多动症相关诊断量表的检查和评估。”检查和评估结束后,相关结果如下:

精神检查:意识清晰,接触合作,对答切题,自诉小时候上课经常容易溜号,做事情坐不住板凳,自从上了高中后脾气越发暴躁,容易和父母发生争执,经常因为考试不理想而烦恼、自责,同时伴有情绪低落及焦虑担心,未发现明显幻觉妄想,情感反应协调,自知力完整。

量表检查:注意力测验:严重注意力不集中;临床记忆检查量表:记忆商数(MQ)82分;儿童多动症相关诊断量表:ADHD混合型,SNAP-IV测试提示ADHD;威斯康星卡片测试结果提示存在持续性注意、注意转移等方面的多项缺陷。

根据以上结果,结合患者病史,我修改患者的诊断为ADHD伴焦虑障碍,并制定了ADHD治疗方案:起初给予哌甲酯缓释片18mg qm(每天早晨一次)治疗。服药后患者多动情况有所改善,但夜眠改善不明显,仍存在焦虑及易怒情况。

后患者复诊时,为其调整为哌甲酯18mg qm联合劳拉西泮0.5mg qn(每晚一次)。服药后患者多动症状进一步改善,但情绪及睡眠情况改善仍不明显,逐渐调整哌甲酯为36mg qm,逐渐减少劳拉西泮服药剂量,维持其他药物继续治疗。现患者多动症状日益好转,情绪逐渐稳定,昼夜颠倒逐渐改善,患者复学并坚持学画画,画画最长时间可坚持近3小时。现患者仍旧在我院门诊随诊。




#大咖有话说#

ADHD漏诊误诊率较高,一方面因患者随年龄增长,时常伴有焦虑障碍、心境障碍、品行障碍等的疾病表现,另一方面父母往往以为孩子多动表现只是属于顽皮,导致家长提供病史时往往不全面,因而造成医生误诊或是漏诊。在本案例中,患者第一次的诊断为焦虑障碍,故大家更容易将目光聚焦于焦虑障碍上,加之家长既往提供病史时均未提到有关ADHD的相关线索,故既往就诊并未及时发现ADHD。后续患者逐渐表现出注意障碍、活动过度、冲动任性,并常伴有学习困难等症状时,才怀疑患者存在ADHD,后根据完善病史及更为细致的检查,最终锁定ADHD诊断,“揪出”了疾病,为患者后续的正确治疗和功能恢复打下了基础。

病案提供:丁万涛

资料整理:李浩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