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心理问题
即将上小学的娃,到了暑假越发黏着爸妈,家有“分离焦虑”的娃,快看!

作者:儿童青少年心理科 杨凌凯 来源: 发布时间:2021/8/6 10:15:00

在这个暑假中很多孩子即将完成幼儿衔接的课程,迎来真正的校园生活,面对校园生活,不仅仅大人焦虑,儿童也会对周围人物、环境的关系变化,产生分离焦虑。那么什么叫做分离焦虑呢?

儿童分离性焦虑症是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中的一种,是指儿童与其所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与其发育水平不相称。过度的焦虑情绪致儿童逐渐对主要抚养人产生依恋后,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曾经因父母或主要养育者分离而焦虑,当这种焦虑程度严重到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如上幼儿园、上学、日常生活、娱乐活动、就寝等,同时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时则称为分离性焦虑症。幼儿分离焦虑既与焦虑症有着共同点,又有着这一年龄段的独特之处,它与儿童焦虑症的表现有一些相似。

暑假假期门诊来访者小熊,是一名七岁即将上小学的学生。据家属表述,患者假期开始,在家整日抱着手机,辅导班不去,作业不做,甚至天天躲在房间内不爱与同学聚会。家属劝说就闹脾气,就整天粘着爸爸妈妈,寸步不离开他们身边,一离开就会大喊大叫,小熊父母觉得这样的状态不仅仅孩子反常,自己也跟着十分焦虑、担心。于是,一家人来到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做心理咨询,咨询后才明白这是小熊知道即将上学前的“分离焦虑”,听取了医生的建议,家长也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后面再一次过来随访,家长和小熊其乐融融,都从焦虑中走出来了。那么关于分离焦虑具体有什么表现呢?

分离焦虑的主要表现

01儿童本身的生理变化

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有分离焦虑症的儿童常出现睡眠不好、做噩梦、讲梦话、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头昏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状。有的孩子在上小学的最初一周内还会出现感冒、腹泻等疾病。

1)没有亲近人的陪伴,拒绝上床睡觉。

2)因害怕分离而出现反复的梦魇。

3)当与亲近的人分离时有反复的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恶心呕吐等。

4)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校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

02儿童的情绪行为变化

主要表现为哭闹不止、独立孤坐、单独活动、情绪紧张、念叨回家、拒睡拒吃、随地大小便、跟人、依物、乱跑、侵犯等。

1)孤独与迟钝:这种孩子常不合群,对集体或游戏均不感兴趣,自己生活在幻想之中。所以表现冷淡,少说话,反应迟钝。

2)恐惧和胆怯:与勇敢的孩子相反,恐惧和胆怯的小儿怕黑暗,怕空旷,怕见生人,怕独处一室。这种恐惧紧张往往造成失眠、梦魇、易哭、懦弱和缺乏自信。

3)固执与韧性:孩子表现为对抗的态度,稍不遂意即哭闹、打滚、以拒食来表示反抵。坚持自己无理的要求。

4)暴怒:孩子脾气猛烈,不如意即大哭、大闹、叫喊、扔东西、踢人、咬人、以头碰墙等。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是孩子哭叫一二声或大哭之后,突然呼吸停止,面色紫绀,随之抽搐或"昏死"过去,好一会才恢复过来,医学上称为屏气发作。

5)顽固性习惯:表现为吸吮手指、咬指甲和衣襟,摸弄生殖器而致手淫等。本来吮吸动作系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射。但如果随其发展成为一种不良习惯。如吸吮橡皮奶头,将手指放入口中以获得吮奶样满足,久之即可成为顽固性习惯。又如不注意孩子生殖器及肛门的清洁而引起局部瘙痒,是造成孩子手淫的原因之一。

03儿童的具体言行

大声哭:哭的声音很大,影响到他人,伴随有眼睛红、面红等现象,发生地点及时间不定。

哭泣:哭的声音很轻或几乎听不到,不影响他人,伴随有眼睛红等现象,发生地点时间不定。

默坐:把椅子搬到人不多的地方坐着或者坐着时面向无人或人少的方向,不参与活动,不关注他人活动,也不发出声音,眼睛望向某一方向(主要是门口及窗口的方向)。

依恋老师:特别依恋某位老师,要牵老师的手、衣角、裤子等,老师走到哪里跟哪里,要求坐在老师旁边,要老师喂饭或陪着午睡等。

依恋自带物:主要是对自己从家中带来的物品(玩具、书包、书籍、水杯、照片等)特别依恋,长时间地将这些物品背在身上、抱在怀里、挽在手臂上、抓在手里或紧贴自己放着。

不正常进餐:就餐时间不吃东西也不让人喂或者吃的极少,有些伴有哭声。

不正常午睡:睡觉时间不肯睡觉,躺在床上哭(包括大声哭和哭泣)或一直坐在床上不肯躺下。

哭闹:哭的声音很大,且伴有踢腿蹬地、胡乱挥动手臂等强烈的肢体动作或者扯住家长或教师的衣服、大腿等不放。

重复句子:多次重复同一个句子且出现的时间、情境不定。

独自游戏:极少出现哭、闹等行为,正常进餐及午休,偶尔参与教师组织活动,大部分时间独自一人在一个角落玩耍,对外界环境很少关注。

具体该如何缓解

一、家长给孩子制造这种短时间分离的机会,让他从短的分离开始适应慢慢地再过渡到长期的分离。另外,还可以让孩子不要总依恋一个人,不要总对一个人过分的依恋,让他跟很多亲人都形成好的依恋关系,这样他的情感寄托就不在一个人身上了。当你离开的时候,同样不会使他丧失安全感,同样不会使他产生焦虑。

二、熟悉环境:确定好学校后,家人可以带着孩子在学校里玩一玩,看一看,说一说,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有那么多小孩在游戏、跑呀、跳呀、笑呀,产生加入这个集体的愿望,让孩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学校是一个快乐的地方。

三、能力培养:像睡觉、吃饭、穿鞋、入厕等细小环节都要让孩子试一试,鼓励孩子独自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睡觉等。

四、坚持上学:6、7岁孩子离开母亲温暖的怀抱,离开熟悉的家庭,面对一个新的集体和陌生的老师,必然会哭闹、紧张,一定要坚持送孩子上学,让孩子很快适应集体,如果送两天歇三天,或者中途到校看望孩子,都不利于孩子适应集体生活。

五、家长沟通:利用早来校、晚离校、电话、上网等多种形式与学校老师交流,及时得到孩子的信息。

六、及时与孩子多多沟通,帮助孩子一起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孩子倾诉内心想法,多与孩子互动,转移注意力,长此以往,焦虑成分情绪、分离障碍也能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七、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新的学习环境会消耗孩子大量的体能,去学习去运动,可以多做些孩子喜欢的饭菜,多准备水果,睡前牛奶等等,帮助孩子度过在家的快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