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心理问题
爸爸去哪里了?在家庭教育中,不要让父亲缺位了

作者:八病区 许耀曦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1/26 16:05:00

也忘了是哪天,在超市里走着的时候,瞥见了个想要玩具的孩子一手抓着妈妈的手,一手指着玩具像是要哭出来似的。回到家里总是会想起,很好奇那位妈妈会怎么做——她会同意吗?她是怎么同意的呢?是那个孩子做了些什么事情让她同意的吗?如果这个时候孩子的爸爸在,事情又会怎么发展呢?

后来渐渐地觉着有些奇怪,似乎在日常生活很少会看见爸爸会单独领着孩子来超市,现在妈妈的身影也慢慢得变少了。孩子经常和爷爷奶奶一起,然后在家庭内部自然形成了两代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不可避免的矛盾。可以看出父母在努力规避成为孩子的兄弟姐妹,却又想和朋友一样和孩子交往,在矛盾挣扎中逐渐“被放弃”了作为父母的责任。孩子则在夹缝间生存,一不留神就成了大人口中的“墙头草”,长期在这种情况下生活的孩子们甚至出现了一些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心理压力、躯体的不适及行为的偏差,这又会成为被批评的靶点。慢慢地孩子开始不和父母表达自身的情绪,隐瞒在校园的生活,父母又会因此焦虑不安,进入了不休止的恶性循环,最终孩子长大离开了原生家庭,但是又不会很好地组建自己的家庭,甚至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成为了他们父母的样子。

以上所述,仅是亲子关系矛盾的其中一个例子以及可能发生的一个较为极端,但很有可能曾经就发生在现当代这些孩子父母身上的后果,而大部分亲子关系矛盾中都有一个十分突显的现象——便是亲子双方没有办法进行一次能够达到理解对方效果的沟通,同时这也总是在悲剧发生后才会被发现。而这些悲剧的发生可以说正在一个大爆发的时期。我想这里面的原因一定很多,但单以社会环境作为一个关注点,退至祖辈出生的时代,当时中国社会中大部分人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能“活得了,吃得饱,穿得暖,睡得香”。现在一个孙辈到了祖父母家,收到的来自祖辈的关怀便是满满的一桌饭菜以及一阵嘘寒问暖。而我们的父母也不免受到上一辈观念以及自身经验的痛苦过程的影响,当年衣食住行的关注则转移到了现在对于经济水平的要求,或许是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过自己之前的苦日子吧。

   极为讽刺的是,现在孩子关注的重点以及受到的痛苦经验又恰恰是因为父母对于经济水平的过分强调。有一个简单的例子便是,孩子周末回家时家里的餐桌上是没有爸爸的。爸爸去了哪里呢?爸爸要赚钱养家,太忙了,忙到周末都回不了家吃饭了。孩子饭吃饱了,穿得暖了,但是爸爸在自己的童年记忆里失踪了。如果在类似这种情况下,孩子有了一些人际上的困扰时就会很容易走进一个死胡同,因为他并没有和父母这些长辈求助的经验,要是他恰巧也没有可以商量的朋友的话,就只能独自在网络或者其他地方寻求帮助了,整理目前的困难并面对它。但是潜藏着的危险并不会因为孩子还小就放过他。

父母虽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上的保护圈,却忘记教导孩子如何识别和脱离危险,以及不给他人带来危险,甚至能够保护他人的能力。懂得自救的孩子获取及接收信息的渠道其实远比父母多得多,所以网络上观看“如何稳定情绪”以及“如何与良好与他人沟通”这一类视频的大多是现当代的年轻人,可以看到这些孩子无意间很努力得担任了弥补父母当年在某些方面缺失的角色。但当孩子意识到这件事并提出抗议,表示无法承担父母所指派的任务,父母却仍旧能以“养育之恩”堵住孩子的控诉时,无处申辩的孩子总会走向父母意想不到的路途。我一直会想如果在此之前父母能够担起作为父母的责任和孩子进行一次心平气和的谈话,理解孩子并尽可能在谈话的最后得出双方都能接受的结论,悲剧都不会发生。

让人庆幸的是,敏锐的父母也开始重新认识自身的教育方式以及过往经历,而相关的专家更是在努力帮助父母们理解如何做好父母这件事情,相信能够帮助到更多有困扰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