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我一直在疑惑为什么我抑郁了会感觉不到饥饿呢?”这是一位中度抑郁症患者的自述,带着这个谜团,本次我将以这篇科普来告诉大家答案。在大众认知里,抑郁症常被视为情绪层面的困扰,可实际上,它对身体机能有着多维度的影响,其中患者感觉不到饿就是一个较为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生理现象。
从生理机制来讲,抑郁症会引发神经递质失衡。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调节情绪的同时,也参与了食欲调控。血清素水平降低时,它不仅会加深抑郁情绪,还会干扰大脑对饥饿信号的正常接收和传递。下丘脑作为人体调节食欲的关键部位,在抑郁症状态下,会受到异常神经信号干扰,导致食欲调节功能紊乱,使患者难以感知到饥饿。此外,抑郁症患者体内的激素水平也会发生变化,皮质醇等应激激素持续处于较高水平,长期应激状态就会抑制食欲。
从心理角度分析,抑郁症带来的持续性情绪低落、焦虑和消极思维,让患者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负面情绪上,对身体发出的饥饿信号变得麻木。比如,患者可能满脑子都是自我否定、对未来的绝望,无暇顾及身体需求。同时,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碍,睡眠不足或质量差会进一步影响食欲调节激素,使得饥饿感愈发难以被察觉。
对于感觉不到饿的抑郁症患者,合理的饮食指导至关重要。首先,规律进食时间很关键,即便没有饥饿感,也应设定固定的用餐时间,如早餐7 - 8点、午餐12 - 13点、晚餐18 - 19点。此举会帮助身体建立进食生物钟,恢复正常的消化规律。
在食物选择上,要注重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像鸡肉、鱼类、豆类、坚果和奶制品等。色氨酸是合成血清素的前体物质,有助于提升血清素水平,改善情绪和食欲。同时,保证蔬菜和水果的充足摄入,它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能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例如,橙子、香蕉、菠菜、西兰花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全谷物食品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也不可或缺,其富含的复合碳水化合物能缓慢释放能量,稳定血糖,提供持久饱腹感,还能为大脑提供充足的能量。
在烹饪方式上,尽量采用清淡、易消化的方式,如蒸、煮、炖,避免油炸、油煎等高油脂、难消化的烹饪方法,减轻肠胃负担。如果患者实在没有胃口,不要强迫进食,可以尝试少食多餐,将一日三餐的量分成5 - 6餐,每次进食量减少,但保证营养摄入总量不变。另外,鼓励患者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用餐,避免在嘈杂、混乱或充满压力的环境下进食,家人的陪伴和鼓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进食意愿。
了解抑郁症患者感觉不到饿的背后原因,给予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是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恢复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这不仅需要患者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家人、朋友和社会的关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