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护士,我妈妈有点吞咽障碍了,你快来看看!”
“这个不是吞咽障碍。”
“啊,那是什么?”
2025年7月8日星期一的晚上,在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病区内,患者钱女士的女儿正急得团团转。她看着母亲躺在床上,双眼发直,嘴巴紧闭,手脚僵硬地蜷着,像被冻住了一样,不管怎么喊都没反应,喂水喂饭也纹丝不动。女儿查了资料后,觉得是吞咽障碍,一想到网上说的插管子、漫长康复期,就浑身发紧。医生、护士检查后却说不是吞咽障碍,这让她又惊又疑:明明吃不下东西,身子还硬邦邦的,到底是怎么了?
一、吃不进去饭,不是吞咽障碍吗?
实际上,钱女士是出现了“木僵状态”。这是一种特殊的状态——患者意识是清楚的,但就是动不了、说不出,像被按了暂停键。她不光吃不下饭,整个身体都僵在一个姿势里,对外界的呼唤、触碰几乎没反应,这和单纯的吞咽障碍完全不一样。
什么意思呢?
护士给家属打了个比方:就像武打片里被点穴的人,浑身硬邦邦的,保持着一个姿势不动。但钱女士的“点穴”不是一直持续的,偶尔会突然“解穴”——眼神活泛起来,能轻声说几句话,甚至抬手抹把汗(她这几天总大量出汗),但过不了多久又会变回僵硬的样子。所以她不是咽不下去,而是身体“不听使唤”,没法配合吃饭。
二、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木僵状态的背后,就像身体里的“控制开关”出了问题,常见原因有5类:
1. 紧张性木僵:多和精神分裂症有关,患者脑子里的想法乱了套,突然“卡壳”,一动不动像雕塑。
2. 抑郁性木僵:长期抑郁的人,心里像压着巨石,悲观到极致,连动一动的力气都没了,被情绪“捆”住了。
3. 器质性木僵:脑子出了问题,比如长肿瘤、受外伤、发炎,“司令部”坏了,指挥不动身体。
4. 心因性木僵:就像钱女士,突然受了巨大刺激(比如亲人离世、重大事故),情绪崩了,身体像“死机”一样 shut down 了。
5. 药源性木僵:吃某些精神类药物时,剂量不对或身体敏感,可能出现副作用,身体用“僵住”来“抗议”。
具体是哪种原因,得靠医生仔细检查才能确定。
三、那该怎么护理呢?
钱女士的家人看着她不吃不喝,急得直搓手,总想硬喂点粥,或者帮她掰掰僵硬的胳膊,都被护士拦住了。这是为啥?
护理木僵患者,关键在这4点:
首先,保证安全是头等大事。别看她僵着不动,“解穴”时可能突然起身、冲动,周围有椅子、湿地板都可能绊倒她。必须有人盯着,清干净障碍物。
其次,基础护理要细致:
1.她意识清楚,能听到、感觉到,只是动不了。出汗多了要及时换衣服,尿湿了要赶紧擦身,不然会难受。
2.千万别硬喂饭!她现在没法吞咽,硬喂会呛进肺里,比饿肚子还危险。等她“解穴”时再喂点温软的,要是僵得太久,医生会用输液或鼻饲保证营养。
3.每2小时帮她翻次身、按摩受压的地方(比如后背、脚踝),不然躺久了皮肤会烂(医学上叫压疮),还可能肌肉萎缩。
再次提醒,别乱刺激、别大声吵架、用强光晃她,甚至太冷太热都不行。她对刺激很敏感,可能越弄越僵。
最后,护理要“集中”:钱女士的女儿问“又要擦身又不能老碰,咋弄?”护士建议:比如早上集中换衣服、擦身、按摩,其他时间让她安静躺着,别老打扰。说话要温和,比如“我们在这儿陪着你”,她能听到,能安心。
后来怎么样了?
钱女士的家人按护士说的做,没再硬喂东西,只是定时帮她翻身、擦汗,轻声跟她聊家常。到7月10日下午,钱女士突然眨了眨眼,轻声说“渴”——这次“解穴”后没再僵住,慢慢能喝些水,甚至能下床走几步了。女儿看着妈妈好转,终于松了口气。
原来,木僵状态的护理,“少折腾、多守护”比啥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