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随着气温攀升、湿度加大,细菌、病毒和蚊虫也进入“活跃期”。夏季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如何科学防护?这份实用科普请收好——
一、肠道传染病:“病从口入”需严防
夏季高温潮湿,食物易腐败,病原体随饮食入侵,最常见的包括细菌性痢疾、诺如病毒感染、细菌性食物中毒等。
典型症状:腹痛、腹泻、呕吐、发热,严重时会脱水、电解质紊乱。
传播途径:被污染的食物、水源,或手接触污染物后触碰口鼻。
防护关键:
饮食“三不”:不吃生冷(如刺身、未洗干净的生食材)不喝生水、不碰变质食物(尤其是剩饭剩菜、外卖冷藏超2小时的食品)。
生熟分开:刀具、砧板、餐具专用,避免交叉污染;海鲜(如贝壳、螃蟹)彻底煮熟煮透(中心温度≥70℃)。
勤洗手:饭前便后、接触快递/公共物品后,用肥皂洗手20秒以上,或使用含酒精(≥60%)的免洗洗手液。
二、虫媒传染病:防蚊灭蚊是核心
蚊虫是夏季“移动传播者”,登革热、疟疾、乙脑等疾病均通过叮咬传播。
登革热:南方沿海地区高发,典型症状为持续高热、头痛、肌肉痛、皮疹,严重可致出血;防蚊是关键(穿浅色长袖、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蚊液)。
乙脑:儿童高发,可引发脑炎,接种乙脑疫苗是最有效手段;清除家中积水(花盆、水桶、空调托盘),破坏蚊虫滋生地。
防护关键:
物理防蚊:安装纱窗、蚊帐,外出穿长袖长裤;夜间活动优先选择蚊帐覆盖。
化学防蚊:户外蚊虫密集处,使用含避蚊胺(DEET,儿童≤30%浓度)、派卡瑞丁、氯菊酯的驱蚊产品(避免直接喷在儿童手部、眼周)。
环境整治:每周清理室内外积水(“翻盆倒罐”),水生植物换水时冲洗根部,减少蚊虫产卵地。
三、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细节防护别大意
手足口病:5岁以下儿童“易感”,手、足、口腔出现疱疹,通过接触患者分泌物或玩具传播;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处,玩具、餐具定期煮沸消毒。
红眼病(急性结膜炎):眼睛红肿、分泌物增多,传染性极强,接触患者毛巾、泳池水会感染;不共用洗漱用品,游泳后滴眼药水预防,揉眼前务必洗手。
防护关键:
戴口罩:去医院、地铁等密闭场所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儿童选择合适尺寸。
不接触污染物:避免用手直接触碰公共扶手、电梯按钮,接触后及时消毒;儿童避免啃咬玩具、手指。
四、特殊提醒:这些场景需格外注意
聚餐/外卖:夏季外卖配送时间长,尽量选择资质齐全的商家,收到后及时食用,剩余食物冷藏不超过24小时,再次食用前彻底加热。
泳池/水上乐园:选择消毒合格的场所,下水前后冲洗身体,避免用手揉眼,结束后及时清洁口腔和鼻腔。
旅行防护:去登革热、疟疾流行区(如东南亚、非洲),提前了解疫情,携带驱蚊用品,回国后若出现持续发热,及时告知医生旅行史。
五、出现这些症状,立即就医!
肠道不适:腹泻超过3次/天、带脓血便、伴随高热或脱水(口渴、尿少、乏力)。
虫咬后异常:被蚊虫叮咬后持续高热(≥38.5℃超过2天)、头痛剧烈、皮肤瘀斑。
其他:儿童出现疱疹、眼红流泪、拒食;成人突发呕吐、肌肉酸痛、意识模糊。
夏季传染病“可防可控”,关键在于做好“吃干净、防蚊虫、勤洗手、少聚集”。尤其是老人、儿童、免疫力低下人群,更需加强防护。愿大家度过一个健康清爽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