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每年约有160万中国人死于卒中,且每20秒有一个死于脑卒中,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250万。卒中已成为世界人口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0月29日被定为世界脑卒中日,旨在提高全球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促进卒中的预防和及时救治。2024年10月29日,我们迎来了第19个世界脑卒中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脑卒中,学习如何早期识别并有效应对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由脑部血管突然破裂(脑出血)或阻塞(脑梗死)导致脑组织损伤。脑卒中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的特点,常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脑卒中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而出血性脑卒中虽然占比较少,但致死率更高。
突然出现的意识不清:患者可能突然昏迷或意识模糊。
言语不清:说话含糊不清或无法理解他人言语。
面部、四肢麻木或无力:尤其是单侧肢体出现明显症状。
定向力障碍:患者可能无法辨认方向或失去空间感。
脑卒中主要是老年人,所以年龄越大、卒中的风险就越高。男性相对女性要多些,有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就高,还有种族等,这些都是不可控的。
能处理的是可控的一些危险因素,可控的危险因素,比如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同型半胱氨酸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这些属于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还有心脏疾病。合并危险因素越多,风险就越高。
脑卒中救治的关键在于“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患者的恢复效果就越好。因此,掌握FAST原则对于早期识别脑卒中至关重要:
F(Face脸):观察面部表情是否异常,如口歪眼斜。
A(Arm手臂):检查患者是否能顺利举起单手或双手,有无无力、麻木感。
S(Speech语言):注意患者说话是否清晰,有无含糊不清现象。
T(Time时间):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并尽快将患者送至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预防脑卒中的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应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一般推荐<140/90mmHg)。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通过饮食调整、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注射等方式保持血糖稳定。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患者应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服用降脂药物来控制血脂水平,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心脏病:心脏病患者,特别是房颤患者,应积极治疗心脏疾病,并考虑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应尽早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量。
适量运动:每天保持适量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卒中的发生风险。建议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保持健康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因为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
保持良好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降低血压和减少应激反应。
合理饮食:
低盐低脂饮食:减少食盐和油脂的摄入量,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如腌制食品、油炸食品等。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选择瘦肉、鱼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来源,避免过多摄入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
定期体检和筛查:
定期检查血压、血糖、血脂:特别是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脑血管检查:对于年龄较大或存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可考虑进行脑血管超声、头颅CT或MRI等检查,以评估脑血管状况。
遵医嘱治疗:
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不可随意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
对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的患者,应定期复查相关指标,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关注气象因素:
气候变化可能对血压和情绪产生影响,因此在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应加强脑卒中的预防措施。
结语: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但通过早期识别、及时救治和有效预防,我们可以大大降低其危害。在第19个世界脑卒中日之际,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提高脑卒中的识别能力和防治意识,为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贡献一份力量。记住:“卒中识别早,救治效果好。”时间就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