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是一种具有复杂性、反复性和长期性的精神心理疾病,其核心特征是患者情绪在抑郁和躁狂两种极端状态之间循环或混合存在。全球医学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对该病症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将其科普知识广泛传播,以期更好地理解、预防和管理这一疾病。
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
躁狂期(或轻躁狂期)症状:
情绪高涨或易激惹:患者表现为持续数天至数周的情绪异常兴奋、愉快,甚至有时过度自信、自大,或是易被小事激怒。
活动增多与精力过剩:患者表现出强烈的言语活跃度增加、思维跳跃快、计划多变且往往不顾后果地参与各种活动,睡眠需求减少但仍能保持充沛活力。
行为冲动与风险行为:在躁狂状态下,患者可能会做出冲动的决策,如鲁莽的投资、无节制的消费,甚至涉及违法乱纪的行为,而事后往往懊悔不已。
夸大妄想与幻觉:部分严重躁狂发作的患者可能出现夸张的自我评价、不切实际的想法,甚至是脱离现实的幻觉或妄想。
抑郁期症状:
情绪低落与悲观绝望:患者的主诉往往是持续性的悲伤、绝望感,丧失兴趣和愉悦感,对未来感到悲观,严重时会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认知功能下降与精神运动迟滞:表现为思考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认知损害,同时伴有动作缓慢、不愿活动的表现。
生物节律紊乱:包括食欲改变、体重减轻或增加、失眠或嗜睡、性欲减退等症状。
身体不适与功能性障碍:患者常报告有不明原因的身体疼痛、消化系统不适等,同时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生物基础与发病机制探析
现代医学研究揭示,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层面的生物学因素。从遗传学角度看,多项研究表明特定基因突变和多态性与该病的易感性高度相关,提示了遗传背景在双相情感障碍发病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在神经生化层面上,脑内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异常被认为是引发情绪波动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药物治疗方面,临床医生常采用锂盐、心境稳定剂以及针对特定神经递质系统的抗精神病药和某些类型的抗抑郁药来调节患者体内的神经递质水平,从而达到控制情绪波动的目的。
心理社会压力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社会因素对双相情感障碍的病程发展同样具有重大影响。长期的生活压力、重大的生活事件、不良的人际关系、睡眠质量差、不健康的应对方式等因素可能导致病情加剧或复发。认知行为疗法(CBT)作为广泛应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消极思维模式,学习有效的应对技巧,改善生活习惯,从而提高情绪调控能力,减轻症状。此外,家庭支持、社会环境优化、职业康复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也是全面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提升公众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至关重要,减少病耻感,鼓励患者主动寻求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同时,全社会应当进一步推广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关爱,助其平稳度过病痛困扰,走向心灵康复和人生和谐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