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一个“躲”在厕所里的男孩成长记

作者:郑心禾 来源: 发布时间:2023/4/26 15:39:04

      小浩是一个四年级的男孩,父亲一直在国外,母亲抚养到4岁出国,父母两年回国一趟,住一个月左右。4岁后由外婆抚养,放学后在托管班半托。平时父亲很少打电话,回国也忙自己的事,母亲与小浩基本一两天就通电话。

      有次在学校里课间小浩遭到同学欺负躲在厕所里,老师到教室上课不见小浩,派同学四处寻找。才发现他蹲在厕所蹲坑角落里,紧抓着头皮,不肯回教室上课。班主任劝说很久才从厕所出来,却不肯说出哪个同学怎么欺负他,厕所没有监控,事件无从调查。

      同学反应,小浩平时被同学欺负也不知道表达和反抗,老躲在厕所里。老师反应他上课易走神,笔和橡皮玩很久,常抓头皮。托管老师反应他写作业很慢,尤其周五作业多,十点多还没写好,不会主动提问与交流等。

      咨询师通过量表测评评估小浩在情绪管理方面有障碍,主要表现:不愿意表达情绪,他受了欺负闷在心里,不告诉外婆及家人,外婆常询问他在学校的情况,他从不肯说,问得急就说忘了。表达情绪方式单一,他一贯闷声不响,一着急就狂暴地抓头皮,头皮块块发红。不良情绪长期堆积,父母不在身边,外婆无法懂得小浩的内心,他长期得不到及时回应和支持的情绪积压起来,就造成了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

      它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咨询师利用沙盘游戏创建情境,与小浩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运用人本主义疗法让孩子在沙盘里充分释放情绪,引导孩子表达复杂感受,逐渐学会主动表达和管理情绪,提高学习兴趣,结交新朋友,获得自我价值感。

      因疫情原因父母两年多没回来,只存在手机屏幕上,孩子内心严重缺乏关爱,尤其是父亲在小浩的世界里严重缺失。所以咨询师还开展家庭治疗,引导多样化的父子沟通方式,父亲给孩子打电话、留言、发送图片,逐步与孩子进行深层次沟通,建立父子间亲情链接。

      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施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协调家庭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通过交流,扮演角色,建立联盟,达到认同等方式,运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个性、行为模式相互影响互为连锁的效应,改进家庭心理功能,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    

      小浩的问题不单是个体自身问题,跟混乱的家庭关系密切相关,父亲的长期缺失,整个家庭系统对男性的轻视,造成小浩的能力受限,家庭治疗引发了小浩主要监护人外婆的积极思考,改善了家庭系统的内在环境,外婆的改变、父亲的加入对小浩的情绪管理能力提升起到了有效的助推作用。

      在家庭治疗中外婆不仅体会到小浩父亲的好处:会帮忙烧菜拖地、脾气好等,还尝试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赞成他的做法——抓头皮,尝试体会孩子内心不舒服,这么多作业很难,没法赶紧做掉。青春期孩子逐渐有独立意识,出现问题外婆经过他同意再告诉父母,不要每次交流都向他父母告状。外婆的涵容力提高促成了小浩的转变,他在家里慢慢学会了表达情绪。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小浩生气了会叫,会告诉外婆,很少抓头皮,再没躲进厕所。外婆反馈:他偶尔会说学校的事了,跟爸妈聊天很开心。班主任反馈:注意力集中一些,遇到别人动他的东西会喊了。托管老师反馈:作业速度变快一些,会举手问老师了。

      小浩逐渐有了新朋友,脸上有了笑容,学习有了兴趣,成绩从七十多考到八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