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如何定义“暴力”一词呢?一提到暴力,我们可能就会联想到行为暴力,一种故意使用体力或武器来伤害他人的行为。处于文明社会中,我们可能觉得自己离“暴力”很遥远,但只要关注并体会一下生活中的沟通方式给我们所带来的感受,就会发现,有些言语真的会伤人。
言语上的批评、否定、拒不回应、脱口而出的评价都会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创伤,这甚至会比身体的伤害更令人痛苦,这些有意或无意的言语暴力会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疏离。
什么造成了暴力的沟通方式
# 道德评判
是指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只要遇到不认可、不理解的人或事,首先想到的会是别人有什么不对。例如:同事工作时非常关注细节,那他就是“有强迫症”,但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成了“粗心大意”。这些没有考究的判定就是暴力沟通最大的来源。
# 比较
生活中被拿来比较的例子很多:“别人家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你的学习成绩……”相信这些我们都有过切身体会。比较不仅会给对方内心造成伤害,也会让对方产生逆反心理。
# 回避责任
我们常常会说“我不得不”做某些事,例如一位妈妈“不得不”每天做饭,她觉得很累,怨气十足。但如果改变一下想法,内心带着爱和喜悦:“虽然我不喜欢做饭,但是我的家人需要我,我给他们带来了温暖,那我选择承担责任。”这时负面情绪就会下降很多,面对一件不得不去做的事时,我们可以选择转变自己的心态。
# 强人所难
很多家长会因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而不满:“你这次考试没有考好,妈妈觉得很难过。”这句话就是告诉孩子,父母的快乐与否都是受你的行为影响,孩子就会因此来调整行为迎合父母,但这种调整只是暂时的,是为了避免内疚,这样不仅给孩子增加了压力,也会使他失去学习本身带来的乐趣。
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
以上的这些情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常出现,那如何改变呢?这里就要明白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
# 观察
首先,关注发生的事,我们此刻观察到了什么,不管是非对错,只需要陈述事实,不带个人评价。比如“你上周经常迟到”,这句话很像是事实,但实际上是评价,怎么定义“经常”呢?一周迟到三次我觉得不是经常,但你觉得是,每个人定义的标准都不同。如果你的表述改成:“我看了上周的考勤表,你一周迟到了三次。”那这样就是观察到的事实。并且你不知道他为什么迟到,是因为突发急事还是路上遇阻,所以不能直接评论他经常迟到,只需要表达事实。这样不容易引起对方反感,更能让人接受。
这里分享鲁思·贝本梅尔的一段词,非常好地体现了观察和评论的区别: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 体会和表达感受
我们小时候可能都被这样教导过:不能轻易哭、要坚强勇敢等。这种教育方式下,让我们开始忘了倾听和表达自己的感受,逐渐隐藏和忽视自己的感受。我们习惯于考虑:“别人想要我怎么做?”
可以学习并时常运用一些表达感情的词汇,在感到满足时,有兴奋、喜悦、开心、幸福、振奋、感动、温暖、轻松等。在没有得到满足时,有担心、着急、紧张、灰心、失望、厌烦、内疚等。这样我们就能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使沟通能更顺畅。
# 感受的根源
感受的根源是需求。我们的需求和期待,导致了我们的感受。例如“孩子吃饭挑食,妈妈不高兴(感受),因为我想要你营养均衡,健康成长(需求)”。如果一味地去责怪自己或他人,都会使我们产生暴力情绪,导致沟通变得更暴力。所以我们要去了解自己和对方的需求,思考我们真正需要什么,直接表达出来,对方也能较容易地做出积极的回应。
# 请求帮助
首先要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些什么。要求越具体越好,例如一位母亲对儿子说:“我看到沙发上有你的脏衣服(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喜欢整洁(需求)”。接着她提出具体的要求:“你是否愿意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里面?(请求)”这样,这位母亲就清楚的表述完了这四要素,用这样的沟通方式,就能把原本可能会产生的矛盾化解,使对话变得平和。
学习用非暴力沟通,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突破那些引发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也让我们学会了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