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调皮好动的小孩不等同于多动症儿童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6/7/14 9:55:00

医生:好动不等同于多动,需经过综合专业的评估才能确诊

在幼儿园里,有些孩子调皮好动经常招惹小朋友,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老师经常因此向家长告状。这时,家长可能会担心孩子那么好动,一会儿也坐不住,是不是得了儿童多动症?

事实上,多动症儿童与正常活泼好动的儿童是有很大区别的,多动症儿童注意力集中困难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而且多动是不分场合的,小动作多但是无意义,做事也不计后果。

误区小孩贪玩好动就是多动症

小睿今年8岁,从小性格就活泼,一天到晚除了睡觉都是活蹦乱跳的,好像永远不知疲倦。上了小学后,小睿上课坚持不了几分钟就开始东张西望,心不在焉,爱在底下搞小动作,还爱搞破坏,不是把这个同学的文具盒弄坏,就是把那个同学的笔弄坏。看到孩子这么爱动,小睿妈妈担心他是不是有多动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比较活泼好动的孩子做出一些让人出乎意料的行为,人们在对其行为表示无奈的时候,总是半开玩笑地说这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

那么,孩子调皮好动,就是多动症吗?

家长不能仅仅凭着孩子贪玩、多动、好动,就判断其患有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属于小儿神经精神疾病,它在医学上叫做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注意缺陷是指注意力集中困难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多动障碍是指行为的多动和冲动以及冲动控制困难。临床上,儿童多动症也不是单独靠仪器检查诊断或观察孩子是否调皮、活泼、贪玩等情况进行诊断,医生必须根据孩子的多动情况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综合判断。

释疑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缺陷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不能轻易给贪玩好动的孩子贴上多动症标签,与此同时,家长也要注意避免陷入另一个误区:对于孩子的过分好动,认为是天性使然,误以为长大了就会好,对此掉以轻心,耽误治疗的宝贵时间。

人的注意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即使是正常人小时候也是很难集中注意力。如一、二年级的孩子,注意力能达到15~20分钟就算很不错了。但多动症的孩子,比正常孩子更难集中注意力。而有冲动控制问题的孩子,往往不太会看人脸色。和同学玩时,经常会用招惹别人的方式表示我对你很感兴趣、愿意和你交朋友,但是他的表达方式不对。因此,这类孩子往往容易招人不喜

有资料显示,我国学龄期儿童患病率为1.5~13%,国外患病率为3~15%,通常起病于67岁前,最新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已经将这个诊断年龄更新到了12岁,也就是说诊断的范围扩大了。对于儿童多动症的诊断,六七岁是黄金时期。因为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好动是天性,很多孩子就是因为顽皮,待不住,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顽皮多动就会慢慢减少、消失。如果家长对此有疑虑,可以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来粗略鉴别。即观察孩子对一件事情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六七岁的孩子如果能保持关注15分钟以上,说明孩子可能只是活泼好动。

防范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据了解,多动症的起因,目前考虑遗传因素较多,如果是后天造成的,则很可能跟家庭环境、教育方式有关。比如家庭氛围不够融洽,或者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互相指责,孩子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及压力,这种不良情绪没办法得到释放,就会有在一件事情上无法保持注意力的表现。

此外,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如粗暴、溺爱、关心不够或家长教育孩子时态度不一致,对儿童学习成绩态度不正确,对不良习惯缺乏教育等,一方面使儿童生活在紧张的环境中,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容易使儿童养成不良习惯和不适应学习生活的行为,这些也可能促成儿童多动症的产生。

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中不要忽视了孩子的成长,要和孩子和睦相处,并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一旦孩子的一些行为出现异常,家长一定要请专业医生确诊,从而对症治疗。

如果孩子确实有多动症,家长、老师要多体谅和关心,要认识到孩子令人讨厌的行为不是他故意捣乱,而是一种病态,孩子是无法控制的,家长不要粗暴批评、体罚孩子,以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要和孩子多沟通,多倾听他们的述说,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加以启发引导,孩子有进步,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让他们在一个轻松自如的环境中成长。

 

心理健康是一个大话题,不同的人有其独自的特点,不能一一概述,欢迎拨打心理援助热线:0577-88434567

QQ在线心理援助:958434567

微信心理援助:温七医倾述频道(wqy9584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