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时,刚刚整理完病人资料,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主任土文珍准备回家,她的家距离医院走路不到10分钟。就在一个岔路口,左转就要到家,此时手机又响了起来:主任,一名72岁患者脑血管意外,昏迷了。来不及思考,土文珍拔腿就往医院跑。经过急救,所幸阿公的命救回来了。在这个回家的岔路口上,土文珍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往右返回医院。
从医15年,土文珍从一名普通的医学生成长为全市老年精神领域的“领跑者”,在每一次向左向右的选择中,她的内心始终指向着患者。
把科室当寝室
同事眼中的“拼命三娘”
在常人的眼里,老年精神科,也许只是给老年人疏导疏导情绪,陪老人聊天解闷。可事实却是,科室里住院的老人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其中30%患者合并两种躯体疾病,40%合并三种躯体疾病。60张床位的科室,却设置有两个抢救室。
两周前,一名从外院转来的老人,家属隐瞒其心脏病史,患者入院后突发心脏骤停。土文珍连夜从家里赶回医院,对老人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第二天中午,患者又再次突发心脏病。不到24小时,患者已进行了两次抢救。
患者像这样突然心脏骤停、脑中风,在老年精神科时有发生。每一次危急时刻,都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与死。这对土文珍和她的团队来说,是最大的考验。
有时抢救完病人已是深夜,土文珍就干脆在科室里眯一会,早上8点又准时出现在病房。
“哪里需要抢救,哪里就能看到土主任,太拼了。”这是同事们对土文珍的印象。土文珍开玩笑说,自己现在一听到手机响,就会条件反射往医院跑。
把病人当亲人
患者口中的“小土医生”
在老年精神科的门口,偶尔能听到老人的咆哮、哭闹。住院的老人中,以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和情绪障碍为主。
一个月前,科室收治了一名重度抑郁患者,因为抑郁厌食,瘦了40多斤。土文珍说:“老人刚入院的时候,已经是皮包骨的状态了。”经过20多天的治疗,现在,老人能主动吃饭了,病情在逐步缓解。
让抑郁的患者找到生活的希望,让暴躁的患者平静下来,土文珍的工作,如果说是在治病,不如说是在治心。如何让患者的精神疾病得到缓解,保证其生活品质,是她一直追求的目标。
作为科室的主任,土文珍与每一名患者都很熟悉,有的病人甚至和她有10多年的交情。去年底去世的阿公,就在市七医住了十多年。土文珍还记得,阿公常常口袋里藏着小苹果、小桔子,等着土医生来查房时送给她吃。有时土医生外出开会,阿公就会一直念叨着:小土医生怎么今天没来看我?
土文珍说:“大家总说,当医生苦,当医生累,但也正是这些病人,足够温暖我一直走下去。”
把慈善当责任
流浪猫的“爱心妈妈”
许多人知道土文珍,是因为她参与的一项公益行动——“关爱失智老人走失查找‘安心行动’”。土文珍作为温州市阿尔茨海默病医疗专家团队的一员,在阿尔兹海默症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她带领的医护团队为“安心行动”项目提供医疗技术支持。
她组织的市七医老年康复队,每个月都会下基层、进社区,为老人送去各类健康服务。两年来,她们的足迹遍及温州各县(市、区),从酷暑到严寒,从未间断。不仅如此,她还带领老年科承担参与卫计委“新家庭计划”,以及开展社区宣教、健康管理、老年认知、社区义诊、抑郁焦虑筛查,为各卫计站送去老年相关知识培训等,还联合市慈善总会,启动关爱空巢老人等送医送药活动。
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土文珍还是一群流浪猫的“爱心妈妈”。在她的家里,收留了7只流浪猫,有的是刚出生还未睁开眼就被遗弃的,有的是被人虐打后残疾的,有的是在路边垃圾箱里瑟瑟发抖的……现在,这些小猫在土文珍的精心照料下,都变成了大肥猫。
去年,土文珍还启动了老年整体化评估课题项目,她希望,自己能为老年人的精准治疗做一点有益的探索,以此帮助更多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医,老有优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