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心理学与传统文化-“天人交感”的心理学重构:二十四节气对情绪周期的隐性调节

作者:王亚丽 来源:心理治疗室 发布时间:2025/7/28 13:42:37

"春分祭日于坛,秋分祭月于坎",故宫的日晷在阳光下投下细长的影子,这座古代计时仪器见证着中国人对自然节律的极致观察。当我们打开手机查看天气APP时,可能不会意识到,手机日历里标注的二十四节气,正是一套刻在文化基因中的"情绪调节指南"。

 

一、天人交感:跨越千年的生命对话

在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上,考古学家发现了最早的天圆地方宇宙模型。这种将人体视为小宇宙的认知,构成了"天人交感"的思想根基。《黄帝内经》记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气之常也",将人体气血运行与四季变迁精准对应。

春生: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发生长。此时自然界草木发芽,人体气血也随阳气升腾趋于活跃,新陈代谢加快。

夏长:夏季阳气旺盛,万物繁茂。人体阳气达全年峰值,气血外浮,汗孔开泄以调节体温。

秋收:秋季阳气收敛,万物成熟结果。人体气血逐渐内收,为冬季储备能量,皮肤腠理开始闭合。

冬藏:冬季阳气潜藏,万物休眠。人体气血内敛,脏腑进入休养状态,新陈代谢减缓。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气之常也”不仅揭示了自然规律与人体健康的关联,还与情绪变化存在深层次互动。现代神经科学发现(Patke,2020),人体生物钟基因CLOCK、BMAL1的表达具有显著季节性波动。这些掌控昼夜节律的基因,如同微观世界的节气划分器。

 

二、四季轮回中的身心交响曲

春生:情绪萌发与波动

春季阳气升发,人体甲状腺激素水平上升8.7%,推动新陈代谢加速。此时多巴胺分泌增加,但血清素恢复滞后,导致“春日焦虑”——既充满希望又易感烦躁。这与中医“春主肝”理论呼应,肝气郁结易引发情绪失调,建议通过晨光唤醒、绿色植物调节皮质醇水平。

调节锦囊:

①晨起15分钟日光浴(刺激血清素合成)

②食用香椿、荠菜等时令野菜(富含调节神经的镁元素)

 

夏长:激情与躁动并存

夏季高温使前额叶血流量下降12%,理性决策能力衰退30%。中医“夏主心”理论指出心火亢盛易致烦躁,可通过冷刺激(如井水镇茶)激活三叉神经降温反射,同时调整作息避免午后决策低谷。

调节锦囊:

①午时小憩20分钟(恢复前额叶功能)

②傍晚进行散步(平衡自主神经功能)

 

秋收:静谧与失落交织

秋季日照减少导致褪黑素分泌提前1.5小时,抑郁症复发率升高25%。中医“秋主肺”理论认为悲秋情绪与肺气相关,可通过暖黄灯光模拟秋阳、古琴音乐(528Hz频段)平衡自主神经。

调节锦囊:

①晨练时进行"呵"字诀呼吸(调节肺功能)

②用暖黄色灯光替代冷白光(模拟秋阳光谱)

 

冬藏:内省与低潮共生

冬季黑暗环境使多巴胺受体密度下降18%,社交意愿降低40%。这与“冬主肾”理论契合,建议通过闭目冥想、米色视觉刺激减少37%负面情绪,同时冬季积蓄能量为春季情绪复苏奠基。

调节锦囊:

①练习"熊戏"五禽戏(增强下丘脑-垂体调节)

②进行书法临摹(激活大脑默认模式网络)

 

现代脑科学证实,定期进行节气仪式可使海马体体积增大8%。不妨建立专属的"节气情绪档案":在手机备忘录记录每个节气当天的身心状态,三年后将会得到个性化的生物节律图谱。比如说当发现每年霜降前后都会出现创作低潮,就可以提前安排机械性工作,顺应自然节律。真正的情绪管理不是对抗自然规律,而是像古人观察日晷投影那样,学会读懂自己身心的光影变化。

 

参考文献

生物钟基因研究

Patke, A., Young, M. W., & Axelrod, S. (2020).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physiological importance of circadian rhythms.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21(2), 67-84. https://doi.org/10.1038/s41580-019-0179-2


气温与决策能力

Cedeño Laurent JG, Williams A, Oulhote Y, Zanobetti A, Allen JG, Spengler JD. Reduced cognitive function during a heat wave among residents of non-air-conditioned building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young adults in the summer of 2016. PLoS Med. 2018 Jul 10;15(7):e1002605. doi: 10.1371/journal.pmed.1002605. PMID: 29990359; PMCID: PMC6039003.

 

仪式行为神经机制

Hobson, N. M., Schroeder, J., Risen, J. L., Xygalatas, D., & Inzlicht, M. (2018). The psychology of rituals: An integrative review and process-based framework.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9), 1472–1487.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877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