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许多心理疾病都是起始于童年的家庭,而早期的创伤往往带来长期的影响,而依恋型人格障碍应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1、焦虑型依恋人格
表现:在一段关系中,过度担心被抛弃,需要反复确认对方的情感来获得内心的安全感。
心理:既渴望亲密关系,又害怕被抛弃,过度解读他人细微的态度和反应,容易陷入自责和愤怒。
成因:童年时父母对需求的回应长期不一致,比如父亲角色缺席,母亲“强势入侵”等。
自救指南:
(1)自我察觉,区分现实与想象。例如:我有什么证据证明对方不喜欢我?
(2)训练正向思维。例如:把“你总是不在乎我”改成“我需要……”
(3)减少对他人的情感依赖。可以转移注意力,把关注点聚焦在培养兴趣爱好上,多参与社交活动。
2、回避型依恋人格
表现:早年时对于父母的到来和离开漠不关心,成年后性格独立,不依赖他人,拒绝他人的靠近,讨厌亲密关系。
心理:内心非常渴望爱与被爱,却又有另一个声音阻止他们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不行,我不能身陷感情之中。
成因:小时候的物质诉求或情感需求常常被父母忽视,或者父母的态度忽冷忽热等。
自救指南:
(1)遇事多观察,不要急于对他人下定论。
(2)通过转移注意力,卸下对他人不必要的防备。
(3)尝试通过沟通谈判把内心需求合理化。
3、恐惧型依恋人格
表现:害怕亲密关系,情绪状态不稳定,常常在极端的冷漠和热情之间横跳。
心理:在情感上经常感到有矛盾冲突,既渴望与人建立深层次的情感链接,同时,又害怕这种联系会让自己受到伤害。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低,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成因:主要由于早年时与抚养者之间的负面互动经历所形成。
自救指南:
(1) 提高钝感力,延迟“受挫”的感受。
(2) 直面亲密关系,并增强对亲密关系的容忍度。
(3) 尝试建立心理学中最佳状态的关系——安全型依恋关系。
4、疏离型依恋人格
表现:忧郁、冷淡、难以亲近,只关注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不怕被抛弃。与恐惧型依恋人格忽冷忽热态度不同的是,疏离型依恋人格的回避表现,始终如一。
心理:边界感强、厌恶亲密感、示弱和冲突,认为没有必要依赖他人,在亲密关系中会过度权衡利弊。
成因:幼年时母亲角色的缺失、假性关系的影响,成长过程中被区别对待、遭遇语言暴力等。
自救指南:
(1) 看到自己潜意识里对亲密关系的排斥和抗拒。
(2) 增强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
(3) 尝试不要过度地权衡利弊。
很多心理疾病除了通过医疗的手段进行干预,还需要通过“心灵自救”,实现全面的康复。正视依恋型人格障碍,予以科学的认识与治疗,愿患者早日获得良性循环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