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随着春天的脚步悄然而至,温暖的阳光与复苏的生机本应带来无尽的愉悦。然而,不少网友近期却纷纷反映,自己的情绪似乎随着气温的攀升而变得愈发不稳定,易怒、焦虑,甚至睡眠质量也大受影响。在我科室,我们也遇到了一位因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及兴趣丧失而被诊断为复发性抑郁障碍的患者,他的经历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明媚的春天,或许并非心灵的避风港。
那么,为何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我们却容易陷入情绪的泥沼呢?
一、气候多变,内分泌易乱
春季的气温如同孩子面,说变就变,昼夜温差更是让人捉摸不透。这种多变的气候不仅让我们的身体难以适应,更可能扰乱内分泌系统,尤其是褪黑素和血清素的分泌。这两种激素的失衡,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睡眠质量和情绪稳定性。对于正在服用精神类药物的患者而言,春季代谢的加快更可能让药物浓度下降,从而增加病情复发的风险。
二、光照延长,生物钟失调
随着日照时间的增加,褪黑素的分泌受到抑制,入睡变得困难,早醒也愈发频繁。长期睡眠不足,焦虑与抑郁的情绪便如影随形。
三、性别差异,雌激素作祟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抑郁症的发病率是男性的近两倍。雌激素水平的变化让她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受到影响,焦虑与抑郁的情绪也更为显著。
四、过敏因素的“推波助澜”
春季花粉、灰尘等各种过敏原大量增多,容易引发人体的炎症反应。而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炎症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当身体处于过敏状态时,情绪也可能受到更大的影响。
五、社会压力,心理落差
春天常被视为新的开始,但并非每个人的生活都能如愿以偿。例如,工作压力巨大、学业考试临近、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都可能使个体的生活未能达到预期,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这种落差会引发失望感、自责和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而诱发抑郁或其他情绪障碍。
面对这些潜在的精神挑战,我们该如何早期识别并预防呢?
早期识别精神疾病前兆
1. 社交退缩:患者会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流,甚至不与人来往,仿佛在自己的世界里筑起了一道高墙。
2. 行为异常:可能会出现无目的乱走的情况,做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古怪事情;或者无缘无故地毁坏东西,甚至有自伤自残或伤害他人的行为。
3. 活动状态改变:做任何事情都异常缓慢,严重时甚至整天躺在床上不活动;或者变得爱管闲事,整天忙碌不停,好表现自己,乱花钱,话多且夸大其词。
4. 情绪波动:哭笑无常或独自发笑胡言乱语,说的话别人听不懂;疑心重,无故怀疑别人对付自己或认为爱人有外遇。
5. 长期情绪低沉:情绪长时间处于低沉、抑闷的状态,对生活悲观厌世。
6.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衣着不整或穿戴怪异,不知饥饱,不讲卫生,甚至能尝到不存在的怪味。
预防与降低发病可能性的措施
1. 优化睡眠环境:为自己打造一个安静、整洁、昏暗且温湿度适宜的卧室。同时,尽量保持每天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形成稳定的生物钟,避免在周末或假期熬夜。这样既能培养规律的作息习惯,又能让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2. 亲近自然:大自然是最佳的治愈师。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走进公园或郊外的小径,深呼吸,让清新的空气和绿意盎然的景色带走内心的烦恼。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有效释放压力,让身心得到放松。
3. 记录情绪日记:每天将积极的情绪感受和美好的事件记录在本子上,可以强化心理和生理的抵抗力,培养乐观的处事态度,从而提升个体的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
4. 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当感到不开心时,不妨与可信赖的亲朋好友聊聊天,分享自己的烦恼;或者出去唱唱歌,用歌声宣泄内心的压力;也可以通过书法、阅读、写作、绘画等适合自己的方式转移注意力。此外,适当参加社交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在活动中寻找新的快乐,有助于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避免一个人陷入情绪困境。
5. 加强关爱与看护:对于已有精神病史或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家属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沟通,鼓励其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并加强看护与督促其按时服药、定期复诊。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消极想法与行为,应及时陪同就医。
记住,春天不仅是花开的季节,更是心灵成长的契机。当我们感到内心疲惫、难以承受时,求助并非软弱,而是对自己的勇敢救赎。在这个明媚的季节里,愿我们都能拥有一颗坚强而温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