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容易上当受骗:真的是“贪小便宜”心理在作祟吗?

作者:张丽君 来源:精神康复科 发布时间:2025/2/6 9:28:24

在当今社会,诈骗案件层出不穷,形式多样,令人防不胜防。每当提及上当受骗,人们第一反应是指责受害者之所以落入骗子的陷阱,往往是因为他们“贪小便宜”的心理在作祟将责任部分归咎于受害者的个人选择,暗示着只要人们不贪图那些看似诱人的小利益,就能有效避免被骗。然而,将上当受骗简单归因于这一心理现象,是否过于片面?

上当受骗背后的心理因素

1.“贪小便宜”心理:诚然,“贪小便宜”确实是一些受骗案例中的直接诱因。面对免费赠品、高额返利、超值优惠等诱惑,人们容易放松警惕,忽略了背后的风险。但这种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例如,对经济压力的缓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是对社会认同的追求。这些心理需求在特定情境下被骗子精准捕捉并加以利用,使得受害者在不自觉中步入陷阱。因此,将受骗简单归咎于“贪小便宜”,无疑忽略了这些深层次的社会和心理因素。

2.信息不对称:在许多诈骗案例中,骗子往往利用受害者对某一领域知识的不了解或误解,精心设计骗局。受害者因为缺乏足够的信息或专业知识而难以辨别真伪。在金融诈骗、网络钓鱼等案例中非专业人士可能难以判断其真实性,从而落入陷阱。

3.信任倾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社会运行的基础,但也是骗子利用的软肋。通过建立虚假的亲密关系、利用同情心或权威形象,骗子能够轻易获得受害者的信任,进而实施诈骗。在这种情况下,受骗者并非因为“贪小便宜”,而是出于对人性美好的信任,或是在面对压力时产生的无助感。

4.情感需求:孤独、渴望关爱或认同感等情感需求,也可能使人更容易受到诈骗。情感操控是高级骗子常用的手段,它能绕过受害者的理性防线,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种操控手段往往让受害者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判断力,从而上当受骗。

5.认知偏差:人们在做决策时容易受到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如确认偏误使人们只关注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相反的证据;乐观偏误则让人过分相信自己能够避免负面结果。这些认知偏差在无形中削弱了受害者的判断力,使他们更容易步入骗子的圈套。

如何应对上当受骗 

1.增强信息辨别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从多渠道获取信息,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对于涉及金钱交易的信息,尤其要谨慎对待,必要时咨询专业人士。

2.建立健康的信任观:保持适度的警惕性,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单方面说辞。同时,也要学会在信任与怀疑之间找到平衡,以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

3.满足情感需求:通过正面途径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如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参与社区活动等。这样不仅能增强心理韧性,还能减少被情感诈骗利用的风险。

4.克服认知偏差:学习基本的概率论和决策理论,培养批判性思维,避免盲目跟风和轻信谣言。在做出重要决策前,尽量收集全面信息,理性分析。

5.及时止损与求助:一旦发现可能上当受骗,应立即停止与诈骗者的联系,并尽快向警方或其他相关部门报告。同时,保持冷静,不要因羞愧或恐惧而错过最佳挽救时机。

将上当受骗简单归因于“贪小便宜”心理,不仅忽视了问题的复杂性,也可能加剧对受害者的误解和指责。实际上,上当受骗是一个涉及信息不对称、信任倾向、情感需求、认知偏差等多重因素的综合结果。通过增强信息辨别能力、建立健康的信任观、满足情感需求、克服认知偏差以及及时止损与求助,我们可以更有效地保护自己免受诈骗之害。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支持与教育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理性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