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青春的隐痛—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

作者:王桥波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1/27 14:36:34


小A是一名初二女生,父母在她幼年时离异,跟随母亲生活,因母亲工作繁忙,母女交流不多且妈妈脾气急躁,平时对其管教严厉。小A自幼性格内向,平时少言寡语,朋友不多,日常喜欢上网、玩手机。偶然的机会上网看到有人用刀划伤自己手臂,评论区的网友表示,自己每次心情不好时都会那小刀划伤自己手臂来发泄痛苦。一次在和妈妈发生冲突后,小A用小刀划伤自己手臂,伴随着出血和疼痛还感受到了一种释放。至此之后,每当心情烦闷时就会用小刀割伤自己的手臂,日积月累,手臂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划痕,直到一天被妈妈发现后,送至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经过正规的治疗得到了明显好转。青少年自伤行为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定义是:个体在没有任何死亡意图的情况下故意损伤身体组织的行为,此行为不被社会习俗规范允许或接纳。根据定义NSSI与以下各种行为是有区别的,如纹身、穿孔、宗教仪式等,是可以为社会习俗规范接受的行为;以及以下行为也不被社会行为规范允许或接纳:自杀行为、意外伤害、因饮食失调或物质滥用等行为而导致的间接自我伤害等。自伤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划/割伤、灼伤、严重刮擦等。

青少年NSSI通常始于12~14岁。发病可发生在12岁之前,但很少出现在5~7岁的儿童中。12岁之前即有此行为的儿童,其行为发作可能会有更高的频率,使用更多的自伤方法,以及由于损伤的严重程度而导致患者需要更多次去医院就诊治疗。





为什么会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产生并不仅仅是某一个因素导致的,它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个体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物学因素以及潜在的精神疾病。

1

个体心理因素

如果青少年对负面生活事件的反应是内化的、持续稳定性的,则导致青少年可能更容易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由于这种悲观的归因性质,对青少年自身未来以及其个体状况改善可能性的绝望认知是青少年采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最强大风险因素之一。

2

社会因素

如儿童时期的虐待、受同伴行为影响产生的效仿行为、同伴的霸凌、孤独、人际关系的丧失、家长的严厉批评等。

3

生物学因素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可能涉及遗传因素;反复性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可能和内源性A片类递质等相关;有研究表明神经回路的改变可能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基础。

4

潜在精神疾病

有些存在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可能同时伴有抑郁症、躁狂症、创伤后应激反应、恐惧症、强迫症、冲动控制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问题,他们正在遭受着急性或慢性精神疾病的折磨,在遇到压力时,他们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冲动行事,继而进行自我伤害。





面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我们可以怎么治疗


1

心理治疗

根据患者评估情况,选择适宜且患者能接受的心理治疗方式,如:辩证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家庭治疗、人际心理疗法或情绪调节团体疗法等。

2

药物治疗

必要时还可以辅助精神科药物治疗。在许多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中可能同时合并精神疾病,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精神疾病因同时治疗。

3

物理治疗

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还可以考虑物理治疗,如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等。





如何更有效预防


大多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不主动寻求治疗,为了提高人们对非自杀性自伤的认识,减少偏见,我们还可以这么做:

1. 增加青少年对适应性应对技能和自我情绪调节策略(如运动)的学习和掌握。 

2. 加强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社会联系。

3. 鼓励青少年适应性的求助行为,沟通有关困扰和心理保健的需求。

4. 增加学校、家长和其他青少年相关工作人员的NSSI的相关知识,使他们能够识别青少年的困难迹象,并在初始阶段提供适当帮助。

5. 鉴于青少年的行为有潜在的社会传染性、效仿性,不应对NSSI行为的细节过度描绘渲染,并应限制讨论NSSI采用的具体方法,特别是对无该为的广大青少年。



愿广大青少年今后都能不再以自伤的方式呐喊,可以通过其他更合理的方式表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