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齐心协力,预防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作者:谢静静 来源:药剂科 发布时间:2023/11/30 13:26:53

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的主题是“齐心协力,预防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为积极应对微生物耐药带来的挑战,提高社会公众对抗微生物耐药的认识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继续与世界卫生组织同步开展“2023 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活动。在此活动周,呼吁所有医务工作者和公众,一定要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避免滥用!

一、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

抗微生物药物,也即抗感染药物,即杀灭或者抑制微生物生长或繁殖的药物,包括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滴虫原虫药物、抗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药物、抗寄生虫药物等。

二、什么是“抗微生物耐药性”?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是指抗微生物药物在使用过程中,药物对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减弱或不再产生作用(杀灭、抑制),使得疾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因此造成疾病传播或死亡。而细菌耐药性是微生物耐药中最常见的。

三、细菌耐药性是如何产生的?

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多变,细菌进化是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耐药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1.阻止抗菌药物与靶蛋白的结合,主要通过降低细胞膜对抗菌药物的通透性,也是革兰阴性菌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其次细菌的外排机制导致抗菌药物被外排至菌体外,从而使抗菌药物失效。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结构的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向位置一般是由多个等位基因编码产生,若其中的等位基因发生突变就容易产生耐药性,该突变也可能迅速扩散至其它基因位点。3.可能使靶点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产生耐药性。4.细菌修饰/保护作用靶点,也是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预防耐药,医务工作者应该怎么做?

1.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在抗菌药物使用前,留取相应标本,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合理选用经验性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并不是无目标的用药,“隐含”着病原治疗。因此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的特殊情况, 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4.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动学特点不同,应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儿童、妊娠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使用抗菌药物时,在药物品种选择、剂量、疗程时应更加合理规范。

五、预防耐药,大众应该怎么做?

1.不自行购买抗微生物药物,严格遵守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2.不擅自停药,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并不意味着可以立即停药,可能会导致疾病复发,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一般治疗急性感染通常在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的3-5天。

3.不擅自更换药物,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至少需要规范服药一定疗程,由专业医生评估病情,切忌因暂时未达到治疗效果自行更换抗菌药物。

4.不自行改变服用剂量,不能认为症状有好转就可以把药物减量,症状加重就把药物加量来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