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春节临近,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康复科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年晚会。
2020年1月17日,小年这天一大早,康复科的医务人员便带着病人一起,在病区走廊贴上红灯笼,在活动室布置着即将开始的晚会现场。一上午的努力,整个康复科作业治疗区走廊两边挂起了红灯笼,窗户上贴着的气球探着头,似乎在告诉大家“过新年,新年好”。
“谢谢蓓蓓老师,新年快乐!”今天,病人陈力(化名)没有穿病房里千篇一律的蓝白病服,而是穿着一件黑夹克和牛仔裤,他整个人精神抖擞地在作业治疗区的小超市货架前,用他在作业治疗区参加各项康复活动所得的代币换了一小袋各种各样的零食,他的家人今天要接他出院。这几天,这样的场景时有发生,年底了,陆陆续续有病人会由家人接出院过年。
有人出院,也有人出不了院。
小超市外面围着一群人,纷纷表示祝贺。“终于出院了,恭喜啊”。声声祝福后面隐藏着还有他们出不了院,回不了家的哀愁与叹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家人来接的。在这群人里,有住了十来年的老病人,也有住了一年的新病人。有来自温州本地的,下面各县城的,也有从其他省份来温打工的。这个春节,他们只能在医院度过。
下午,太阳出来,一扫多日的阴霾。整个晚会现场也暖洋洋的。欢快的新年音乐在空中播放,病人陆陆续续从病区下来康复科,不一会儿晚会现场座无虚席,大家一脸喜悦,兴奋不已。
“老师,我紧张”本次晚会担任主持的人的陈海(化名),在走廊外面拿着主持稿来回踱步,这是他第一次主持。前几天他刚刚得知自己主持的时候,他高兴地让治疗师们给他捧场,一定要来看他主持。今天,他有点焦虑。“那我教你做手指放松操”心理治疗师张潇雪教陈海伸出手,握紧双拳,不断加大力度握紧,“然后再慢慢放开”,陈海跟着指导做了几遍之后,平静呼吸,走到舞台中央,“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持人陈海”,观众席响起海浪一般的掌声。
陈海在这个医院已经住了两年,他是手工区的小组长,自己做做商标,有时候也帮治疗师干一些杂货,诸如搬货,称重。整个手工区每天大概有二十几个病人,偶尔会有几个生面孔,胆怯地,试探地踏进来。治疗师忙不过来的时候,小组长会帮忙解说,并教他们做手工。固定来做手工的病人,有的是为了攒一点钱,有的是为了锻炼手指灵活性,因为听说,手指和大脑相连。住院岁月长,他们不想大脑钝化,一无所长。“也算是锻炼一下生产技术,为以后出院打工做准备呢”外地来温打工的小马住院半年了,他曾这么告诉手工区的康复治疗师陈艳。
也有人选择音乐和书画来寄托自己的精神世界。两年多的住院时间里,滨滨(化名)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书画室度过,偶尔也去学电子琴。这次新年晚会,她准备了诗歌朗诵和电子琴弹奏。“大家好,我弹奏的歌曲是《花好月圆》,希望总有一天,大家都能像这首歌一样和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
在观众席一侧的准备区,窗户外有微风吹来,阳光照在四面非洲鼓上以及旁边四个人红彤彤的脸颊,他们在等待上场。再过几分钟,准备了两个多月的非洲鼓《稻香》表演就要引来最终的成果展示了。“多少人为生命在努力勇敢的走下去/我们是不是该知足/珍惜一切就算没有拥有/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微微笑”伴着歌曲声,整齐划一的手落在鼓面上,打出一个个铿锵有力的节奏。
陈海平时喜欢唱歌,除了主持他还有一个独唱的表演,他仍有点紧张,不过现场随着歌曲的副歌部分,观众们纷纷举起手,跟随着他的歌声一起摇摆。
另一个独唱歌手林拓(化名),也拿出了自己最拿手的歌唱歌曲,完全沉浸在舞台中央,闭着眼,呻吟浅唱,仿佛他就是电视上那些耀眼瞩目的明星。
除了歌唱,还有曲艺节目三句半,病人们拿着锣、鼓、钹、碰铃“一祝大家都平安,大吉大利无灾难”“二祝大家身体健,劳逸结合莫霸蛮”,咚咚锵,咚咚锵...还有抱团,抢凳子,踩气球等游戏。
这个新年,被很多人视为“神秘禁地”的精神医院其实洋溢着很多希望,很多祝福。一如窗外的太阳,温暖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