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观点
精神分析观点认为,分离性障碍患者大多自我也以,以至于这些难以接受的冲动和痛苦的记忆从人的意识层面分离出来。它是一种适应机制,把创伤性的经历或其他形式的心理苦恼或冲突与个体的意识隔离开。
认知和行为主义观点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 分离就像是学习的反馈,通过不去回忆令人苦恼的时间或想法来避免罪恶感和羞耻感。个体通过缓解焦虑或除去罪恶感等方法,对不去想这些烦恼的习惯进行负强化。
生物学因素
最近有证据表明分离性障碍患者和健康个体的大脑新陈代谢活动不同。认为大脑部分区域可能存在的功能紊乱与躯体的感知觉有关。
素质-应激模型
某些人格特质,比如说幻想倾向,较强的催眠易感性以及改变意识状态的开放性等,很可能使个体更易于在面对强烈的应激情境时产生分离体验。这些人格特质本身并不能导致分离性障碍,但是却会增加患病风险。
参考资料
- 1. 苏珊.诺伦-霍克西玛.《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年1月.
|
|
疾病是时代的产物,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同一疾病的表现形式,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在精神病领域中也是如此。在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癔症”流行,现在,这一诊断逐渐让位于“分离性障碍”。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的“终生制”正为“雇用制”所代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无须人介入的信息传替系统”也逐渐普及,在这种背景下,很难像过去那样保持稳定的自身身份的同一性,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人格,然后将不同的人格统一起来的生存方式在年轻人中逐渐普及,当这种人格的区分与统一出现困难时,便容易出现分离症状和分离性障碍。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虽然分离症状可以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尤其在创伤病人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分离症状的表现具有隐蔽性,更因其部分症状表现出与文化高度相关的特异性,在临床上极易被忽略,或者简单地视为精神病的症状,从而被漏诊或误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作一综述。 1 理解分离所需的相关基本概念 1. 1意识和意识改变状态 意识是一个包括多种概念的集合名词,其涵义系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里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内在的)与环境中人、事、物变化(外在的)的综合觉察与认识。 人有各种意识状态,有的是自然的,普遍的,比如睡眠与做梦;有的是人为的,特殊的,比如入静与催眠状态下的意识;另外还有一些经由人为的方法产生的一些特殊的意识状态,如酒醉后的飘飘然,服用迷幻药物后的多感官串连的奇特意识(看到声音或听到颜色)。有人复习国外文献【1】,认为在一些民间疗病健身术中存在带有普遍性的“非常意识状态或意识改变状态”——具有短时性和自愿性特征的意识状态。它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世界各民族都有包括心理、药物等在内的诱导非常意识状态的方法,比如静坐、催眠术、气功、布瑞玛、扎普琛、巫术等。 1.2记忆、遗忘、遗忘症 记忆即人脑对经验的反映。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有三个阶段,分属三种类型:感官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其中长时记忆中储存着两种不同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一类记忆。是经由观察学习与实地操作练习而学得的行动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性资料的记忆。按记忆对象的不同,又分为以下两类: 1. 经历性记忆又称自传式记忆,是指有关个人生活经验的记忆。 2. 语义性记忆:系指个体对周围世界中一切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对代表事物抽象符号意义的了解。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发生错误的回忆和再认。 遗忘症即严重的遗忘。也就是只有对与自己的经历密切有关的事件的严重遗忘,并影响到当前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时,方能称为遗忘症。 1.3 自我同一性、同一性障碍 “自我同一性”,即自我认同,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一个实现了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体验: (1) 自己是独立的、独特的个体,是可以和别人分离的。 (2) 个人的需要、动机、反应模式是可以整合一致的,从时间上看,自我有一种发展的连续感和相同感。 (3) 所设想的自我与所觉察到的其他人对自我的看法是一致的,并深信自我所努力追求的目标及为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手段是被社会所承认的。 与此相反的就是自我弥散或自我同一性混乱【2】。 1.4 个人的同一性意识 “个人的同一性意识”由James提出, K . Jaspers(1963)将其发展为关于自我察觉的学说。他认为,自我觉察有四个形式上的特征: (1) 自我的主动性。心理活动被体验为属于我和由我发动的。 (2) 自我的统一性。心理活动的统帅具有唯一性,这使我感到自我是个统一的整体。 (3) 自我的同一性。在时间的流逝中,我始终体验到自我保持同一性。 (4) 自我的界限性。我体验到我与非我是截然不同的,彼此界限分明。 其中自我主动性障碍有两类不同性质的症状:一类是各种异己体验;另一类是人格解体。自我统一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双重自我的体验。自我同一性障碍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自我界限性障碍可见于病理情况,也可见于艺术家和修道的人【3】。 2 有关分离研究的历史 有关分离的研究始于十九世纪后半叶,主要涉及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两大领域。在精神病学领域,早期的资料大都来源于对癔症和催眠的研究。1845年,Moreau de Tours 第一次使用了“心理解离”(psychological dissolution),当时他的理解是“弱的联系力的中断”。稍晚些时候,Morton Prince 提出了“并存意识”(co-conscious),认为在癔症病人身上存在两个彼此孤立的意识。Max Desoir 则将这一观点发展了一步,他认为这两种心理活动就是高级意识和低级意识,在催眠状态下,低级意识可得以表现【4】。在此基础之上,Janet 和Freud基于各自的临床所见,分别创建了自己的学说。Janet在其著作《心理自动症》(Psychological Automatism)中第一次提出了“分离”这一概念,指某一观念脱离全体系统而独立,并指出这种意识的分离就是癔症发病的机制。Freud 则创立了其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并提出了“libedo”这一非常有特色,也是争议颇大的概念。 比较来看,二者的分歧在于:1分离的原因;2意识分离状态的起源;3意识分离在癔症结构中所起的作用。Janet认为分离的根本原因在于耗竭(exhausion),分离是被动的心理过程;意识分离是癔症心理改变的原发性特征,在癔症结构中起主导作用。Freud则认为分离的根本原因在于压抑,分离是主动的心理过程,不同性质的癔症中分离的起源和作用各不相同。在《防御性神经精神病》(1894)一文中,他提出在催眠性癔症中,意识分离是继发的,获得性的;在滞留性癔症中,意识分离所起的作用小到可以忽略;在防御性癔症中,患者通过“转换”,将情感所负载的能量转化为某种躯体症状,其矛盾观念也就成为一种无害的东西。因此,癔症的具有特征性的要素并不是意识分离,而是“转换能力”。这与Janet的看法相去甚远【5】。 与此同时,在神经病学领域也有一些原创性的发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Hughlings Jsckson。基于对癫痫和失语症病人的研究,他也使用了“解离”(dissolution) ,并提出了“梦样状态”(dreamy state),以说明意识分裂。他认为心脑共存并行;解离是进化的逆过程;三种形式的长时记忆分别有其相应的解剖基础,而且随个体的生产发育,依次形成程序性记忆、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6】。 现代诊断强调诊断一致性,因此,Janet 所提出的表示意识分割现象的分离概念重新被人们所注意。“癔症”这一诊断逐渐解体,让位于“分离性障碍”。分离性障碍最早见于DSM-III(1980),随后见于ICD-10(1992),并在DSM-IV中得以细化。在DSM-IV中,“转换型”症状均含于躯体形式障碍之中。 3 有关分离的症状学理解 分离“dissociation”由dis-association 构成,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指一部分心理活动或行为过程与其它心理活动的分离。 以Janet 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分离是病理范畴。而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分离是一个广泛存在的连续谱。即分离包括正常的分离体验、病态的分离症状和严重的分离性障碍。 常见的分离体验有:白日梦、睡眠状态下的梦、走神(trance)、入静、催眠状态、超常体验、疲劳状态下的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迷失在电影和书中而不知时间流逝和周围环境的变化、白日类催眠状态(Daytime parahypnagogia,DPH)【7】。 当分离体验出现的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症状加重;分离体验与创伤性经历相联;分离体验伴随其他相关症状时,分离体验就成为分离症状【8】。分离症状包括五个核心症状群:遗忘症、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同一性混乱和身份转换。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比如:边缘性人格障碍、摄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躯体形式障碍、性功能障碍、抑郁症、物质滥用。当以分离症状为主时,就成了分离性障碍。 可见,如果将精神疾病看成一个网络,分离症状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分离在精神病学中的重要性不亚于焦虑和抑郁。 4 分离性障碍的诊断 4.1诊断标准及不同诊断系统间的比较 关于其诊断标准,目前有三类:CCMD-3【9】、DSM-IV【10】和ICD-10【11】。这三类诊断系统对分离性障碍的诊断都由三部分组成,即症状学标准、严重标准和排除标准。这三方面的标准基本相同。其中,排除诊断主要是要排除物质或躯体情况(如颞叶癫痫)直接生理效应的影响。 三类系统的区别可以用图表示如下: DSM-IV ICD-10 分离性障碍躯体表现型障碍 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身份认同障碍人格解体无法界定的分离性障碍转移性障碍 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多重人格障碍*分离性昏迷/迷睡及附体障碍/Ganser综合征/少儿期及青年期的一过性分离性(转换型)障碍分离性运动障碍/分离性痉挛/感觉麻痹及感觉脱失/混合性分离性(转换型)障碍 * 含于神经症性障碍中 而CCMD-3基本与ICD-10相同,但仍保留了“癔症”这一诊断。 4.2量表评定 评定的量表有多种,在此仅介绍两种。 Dissociative Experience Scale(DES):由28个陈述句组成。是个体相对状态的测定,所需的是日常生活中分离性体验的发生率。是筛查性的自评量表。该量表有两大优点:其一是操作简单;其二是信度和效度都很好,且其在不同的国家使用,评定结果较稳定【12】。 The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 Dissociative Disorders(SCID-D):该量表的依据是DSM-IV关于分离性障碍的诊断标准,是半定式问卷,属诊断用量表,可以用于分离性障碍的诊断,也可用于分离性症状严重程度的评定【13】。 4.3初始访谈中应了解的问题 在初始访谈中,要了解在来访者身上发生过什么?现在如何看待自己?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其安全感、家庭情况和社会支持系统,及有无关系困难、物质滥用、摄食障碍和相关的症状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当来访者有下列情况时,应高度怀疑分离症状或分离性障碍的存在: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时间缺失、不能回忆的行为、神游、无法解释的附体、无法解释的人际关系变化、无法解释的知识和技能波动、关于生活史的碎片式回忆、自发的恍惚、超常体验、感到自我的其它部分存在。 5 目前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关于分离的研究,主要聚焦在:1 流行病学调查;2 分离与创伤的关系;3 分离性障碍的诊断效度问题。 流行病学调查【14】主要研究普通人群、特殊人群(比如妓女、暴力倾向和遭受暴力者、吸毒人员等)和其他精神疾病中分离症状和分离性障碍的发病率。 在分离与创伤的研究中【15】,一般认为分离症状或分离性障碍多提示该个体有创伤史,尤其是早年的创伤。也有一部分人对分离性障碍的患者所提供的创伤史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这主要基于三点:1 童年早期的记忆本身就不等于当时的客观现实;2 回顾性记忆存在记忆扭曲的现象;3 患者本身的暗示性和感受性就比较高。因此,他们认为分离性障碍患者的早年创伤是不确定的。 在分离性障碍的诊断效度问题上,争论比较激烈的就是分离性遗忘症和DID。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念是分离性遗忘症可能存在诊断的扩大化【16,17,18】。 对精神疾病的现象学研究中,人们注意到了DID和双相情感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都可以在很不相同的两极摆动【19,20】。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三者有相似之处。而这对我们认识疾病的本质,探讨其发病的机制或许有些启示。 总之,对分离和分离性障碍的工作,在理论研究中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在脑机制和基因方面;在临床上则有待于普及。 参考文献 1 赵旭东、万文鹏.文化进程中民间疗病健身术德文化学讨论 . 科普论坛学会月刊,2000;1:41~43< 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77< 3许又新.精神病理学-精神症状的分析.第一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01~202.175~176.171~173.243~245.142.109~110< 4 Petr BOB. Dissociation and Neuroscience:History and Prespectives.Intern J. Neuroscience,113:903~906,2003< 5 朱光潜.变态心理学派别.第一版.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27~43< 6 Meares R,etc.The Contribution of Hughlings Jackson to an Understanding of Dissociation. AM J Psychiatry1999;156:1850~1855< 7 Gurstelle EB, de Oliveira JL. Daytime parahypnagogia: a state of consciousness that occurs when we almost fall asleep. Med Hypotheses. 2004;62(2):166-8< 8 林长跃.分离性障碍及其检测方法.上海精神医学1996;新8(2):106~108< 9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三版.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5-98。< 10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ition (DSM-IV). 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 11 世界卫生组织. 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 第一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18-120<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93.535.677< 12 Marinus H. van Ijzendoorn and Carlo Schuengel. The measurement of dissociation in normal and clinical populations: meta-analytic validation of the Dissociation Experiences Scale(DE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1996: 16(5):365-382< 13 http://www.dissociation.co.uk/diag.htm< 14 Moskowitz A. Dissociation and violenc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rauma Violence Abuse. 2004 Jan;5(1):21-46< 15 . Cima M, Merckelbach H, Hollnack S, etc.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a critical evaluation. Fortschr Neurol Psychiatr. 2003 Nov;71(11):600-8< 16 McNally RJ. Is traumatic amnesia nothing but psychiatric folklore?. Cogn Behav Ther. 2004;33(2):97-101; discussion 102-4, 109-11< 17 Hall JM. Dissociative experiences of women child abuse survivors: a selective constructivist review. Trauma Violence Abuse. 2003 Oct;4(4):283-308< 18 . Braun BG.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 overview. Am J Occup Ther. 1990 Nov;44(11):971-6< 19 Savitz J, Solms M, Pietersen E,etc.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Associated with Mania and Change in Handedness. Cogn Behav Neurol. 2004 Dec;17(4):233-237< 20 Woller W, Kruse J. Personality disorders and psychopathology following trauma. Reflection on 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Nervenarzt. 2003 Nov;74(11):972-6 |
分离性障碍病人;药物治疗;心理效应;心理护理
在分离性障碍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药物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与医疗护理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药物的心理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1]。因此,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除了促使药物发挥其应有的药理效应外,如何进一步地发挥药物的心理效应也应有所关注,并将其作为临床心理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南,以护理心理学为基础,将心理护理贯穿于给药过程中,使病人愉快地接受治疗,从而达到心理效应促进。但是,人是一个特殊的、具有社会属性的生物体,加之许多疾病本身就与心理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心理因素对药物效果具有积极作用。药物的药理效应是人所共知的,即对疾病起治疗作用,但药物还有心理效应,在治疗分离性障碍期间也有重要的作用。现就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观察到的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有关因素及心理护理介绍如下。
1 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有关因素
1.1 分离性障碍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
如果病人对某个医生或护士比较信任,那么由他们所给予的治疗药物除了发挥药物的药理效应外,还能发挥药物的心理效应。如1例分离性障碍农村女性病人,认为有鬼神附体,表现为哭笑、不吃饭、失眠等症状,先后2次来院就诊,分别由主治医师和教授接诊,他们均开了同样的药物,但在复诊时病人说:“赵教授你给我开的药效果好,服药后能吃饭了,睡得香,小鬼也没有了,而第1次由哪个30多岁主治医师王某某,她给我开的药,没有效果。”从她的言谈中得知她对那位赵教授很信任,因而同样的药物得到了不同样的效果,表明在药物治疗分离性障碍过程中,随着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药物的心理效应有着显著的差异性。
1.2 病人对药物的信任程度
临床上病人对药物信任可增强药物的疗效,一些镇静药物常随病人对药物的信任程度显示出不同的睡眠效果,特别是对精神性失眠病人尤为明显。
1.3 药物的广告宣传
药物的产地、价格、外形、包装等亦会影响病人的用药心理,提高或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一般病人喜欢用广告宣传疗效较好、进口或大城市生产的价格较贵、外形包装精致的药物,病人对这类药物的信任度较高,能发挥出药物的心理效应。
2 心理护理
根据不同的心理障碍表现,采用领悟、认知等心理护理方法,同时辅以少量药物治疗,每天抽出1 h~2 h与病人交谈。对恐惧性心理障碍的病人,应针对病人自认患有“不治之症”的特点,采用认知的心理护理方法,强调“是病非病”的观点,即承认病人患了病,但不是器质性疾病,是心理功能障碍,是可以治愈的,从而使其逐渐消除心理障碍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对强迫性心理障碍的病人,应针对病人喜怒无常、躁狂不能自控的特点,采用领悟的心理护理方法,强调科学性,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从而破除自己头脑中的强迫观念。对抑郁性心理障碍的病人,应针对病人沮丧、孤独甚至感到遗弃的特点,采用认知或领悟的心理护理方法,强调社会的配合、关心,使病人逐渐消除抑郁情绪,感到人世间的温暖,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小结
分离性障碍是由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所引起的一类神经精神障碍,无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一旦分离性障碍发生后,除了心理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病态外,可使病人获得病人角色,从而免除某些社会责任,获得别人照顾或经济补偿。这种“继发性获益”使分离性障碍反复发作而难愈。在心理护理中应强调该疾病是可以认知的,是可以治愈的功能性疾病,从而使病人逐渐领悟到自己的心理障碍,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社会应给予支持帮助,形成共同关心病人的良好氛围。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产生信任感,乐于接受心理治疗。 医务人员应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应扩大知识面,包括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等方面知识。知识越多进行心理护理的能力就越强,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心理护理。
总之,上述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各种因素,作为临床护理工作者除应遵照医嘱正确无误地给病人用药外,还要向病人讲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可能产生的副反应及预防方法;说明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及药物配伍禁忌,并正确引导病人的用药心理,使他们认识到药物的疗效不能以药物的价格和产地来判断,而应以药物与疾病是否对症有效做出衡量。通过对病人在药物应用方面的心理护理,明显地提高了药物的疗效,这可能是心理与生理之间相互影响所致,即心理因素影响了生理的变化,同样生理变化也影响了病人心理。
【参考文献】
[1]赵鹤鸣.药物的心理效应与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1995(5):1314.
[2]陈淑清.精神科护理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658.
[3]杜召云,成义仁.护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6: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