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园地
家境富裕的50多岁阿姨却忍不住要偷窃,你不得不知的病理性偷窃

作者:宣传统战科 林金燕 来源: 发布时间:2022/5/6 14:10:00

近日,医院收住一位50多岁阿姨,家境富裕,有一对儿女,事业有成,老伴也是在单位上班,老年生活本是过得清闲舒适,没有烦恼。但就在这样富足的家境下,阿姨居然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偷的无非也是邻居家的内衣裤或是超市内的生活用品,比如牙膏、牙刷等,都是一些不贵重的东西。阿姨把东西拿回家,完全没有违和感和羞耻感,偶尔也会将偷来的东西送给亲戚朋友。

近年来,多次在家人的劝说下,阿姨都如数归还或赔偿,并声声保证以后不会再偷。但是,风平浪静一段时间,还是故伎重演。对于阿姨的所作所为,家人们表示身心俱疲,不知道如何是好。这不,这次阿姨又偷了邻居家的一只老母鸡,邻居报警,家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将阿姨送到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希望她的偷窃行为能有所改善。

在住院期间,通过主诊医生的详细病史询问,得知阿姨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有过偷窃的行为,但是没有引起家属的重视,也没有进行系统、规范的治疗。原来阿姨在娘家是排行最小的女儿,学习成绩也一般,父母对于她的关心和关爱也是没有其他的子女多,导致她性格较内向,温和少语,平时也没有什么特殊爱好。经过医生诊断,阿姨被诊断为病理性偷窃。

 

何为病理性偷窃

病理性偷窃属于意志控制障碍范畴的精神障碍,表现为无目的、难以控制的偷窃欲望和浓厚兴趣,并有偷窃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其反复出现的、无法自制的偷窃行为,虽屡遭惩罚而难以改正。这种偷窃不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也不具有其它明确目的,纯粹是出于无法抗拒的内心冲动。

病理性偷窃的发病率尚不清楚 ,近期报告估计在一般人群中每千人中有 人罹患该病 ,< 15% (4% 24% )的小偷属于病理性偷窃。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病理性偷窃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有一些器质性的原因,如肿瘤、癫痫、痴呆或药物原因所致,大多从儿童时期或青少年时期开始,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已有研究报告指出,病理性偷窃患者通常都有一个不愉快的童年,或者是曾经遭受过虐待和忽视,或者是爱的需求没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得到满足,所以患者希望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引起亲人的关注,获得心理满足感。病理性偷窃使个人学习及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造成沉重的精神心理负担,同时给家庭、社会带来损害。我们要进行病理性偷窃相关知识宣教,提高疾病早发、早诊、早治率。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平衡工作与生活,及时疏解不良情绪。

 

诊断标准

1.自己诉说具有难以控制的强烈偷窃欲望,虽然努力自控,但不能停止偷窃。

2.专注于思考或想象偷窃行为或有关情境。

3.这些偷窃行为发作没有给个人带来收益,或尽管对自己的社会、职业、家庭的价值观和义务,均有不利的影响,仍然偷窃。

4.1年中,至少有过3次偷窃发作。病理性偷窃除强迫性行窃这一单一表现之外,并无其它精神异常,也没有智能缺陷,据此可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或智力发育迟缓的偷窃行为相区别。

 

治疗方法

(1)理解认同,消除阻抗。父母和老师要放弃偏激无效的教育方法,承认以往在关爱上的欠缺,这样可拉近心理距离,缓解患者的紧张感。

(2)相互商定,正面强化。同孩子一道商定矫正计划,根据过去偷窃行为频次,制定递减和延长周期的具体要求,若达到要求,家长要及时兑现奖励,老师给予积极评语及签字。

3)培养自身广泛的兴趣爱好,将注意力转移。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有效缓解自我的焦虑及压力释放。

(4)寻求专业治疗,改善脑功能。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干预,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病理性偷窃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防止病情复发。

病理性偷窃患者经过系统、规范、个体化的治疗后,多数患者治疗效果尚可,逐渐得到缓解、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