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孩子一有空就玩手机,刷抖音、聊天,一玩就停不下来”“孩子最近成绩下降,我吃不好睡不着,心里很恐慌”……当下,这样的问题困扰着许多家庭。记者近日从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了解到,在近期门诊中,多了不少患焦虑症的家长和孩子。其中,有不少孩子是由于网络依赖带来的“成长的烦恼”。
前不久,温州某高校曾针对全校学生做过一个入学心理评估调查,发现学生的焦虑分值比去年上升了7~8分。这也意味着焦虑程度跨了一个级别,如果之前是轻度焦虑的,目前就已经变成了中度焦虑。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儿少心理科陈浩然医生介绍,在5年前,在心身医学门诊中几乎很少看到青少年的身影,但最近一两年来青少年数量增加不少,接近门诊的一半。最近几天,他一个半天的门诊都要碰到近10例带有焦虑、抑郁情绪的青少年患者,以初、高中学生居多,女生多于男生。
“孩子焦虑上升,主要来自学业上的压力。”陈浩然介绍,由于现在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都有很高的期望,而孩子不像大人一样有很好的抗压能力,在压力过大后,出现心身疲惫导致学习效果差,成绩下降。孩子便开始担心成绩跟不上去,逐渐焦虑情绪在不断蓄积,到孩子不能承受时,孩子开始表现厌学,不愿上学。针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固然是好,但是在鞭策孩子学习、给孩子压力时要适度,允许孩子成绩有起伏波动;同时多鼓励孩子,及时帮助孩子放松心情,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加强自我管理。
在过去一百天里,你像个小魔术师一样,每天变出一堆糖果给爸爸妈妈吃。如果没有你,这一百天,就会像它之前的一百天,以及它之后的一百天一样,陷入混沌的时间之流,绵绵不绝而不知所终。
孩子网络依赖,归结于父母关爱不够
李女士最近很苦恼,读初一的儿子每天放学后偷偷玩游戏,不仅影响了做作业的进度,而且期中考成绩严重下滑。孩子是不是得了游戏成瘾症?
“女儿得了手机依赖症,每天都离不开手机,刷抖音、聊天,她为什么会这样?”陈女士的烦恼则来自她读初二的女儿,孩子每天机不离手,几乎不跟父母沟通。
陈浩然介绍,游戏成瘾症的诊断标准是:孩子持续或反复的游戏行为模式,游戏行为成为生活优先事项,尽管游戏造成负面后果仍然无法停止,而这种游戏行为持续12个月。如果不让玩游戏,孩子的心理会有巨大失落感。青少年对手机的依赖,不能完全作为一种疾病去诊断。我们还要区分游戏障碍与正常游戏行为,后者反复游戏行为是以促进社交、缓解无聊、调节情绪等为目的。
在人际沟通不足、师生或同学关系不良、学校氛围较差、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不能陪伴或监护不良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发生对手机依赖,甚至游戏障碍。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游戏障碍的保护性因素。
平时在门诊中一了解,他发现患手机依赖症的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很少。很多父母白天出门上班,晚上回来忙于家务,空闲的时间也用来玩手机,对孩子的关注度下降,唯一的关注就是孩子的成绩,认为学习就是孩子的全部。就算孩子主动跟家长讲述在学校里的各种见闻,但家长往往敷衍了事。久而久之,孩子就把自己的情感转向了手机,因为手机都会接纳他们的内心,他们与手机形成了要好的朋友关系:刷视频时,他们心情会舒畅;烦恼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寻求手机的帮助。由于有些孩子得不到家长的关注,往往会把行为升级,从依赖手机、哭闹,甚至伤害自己。
他建议家长要跟孩子加强亲子沟通,多关爱、尊重孩子,让孩子爱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能得到充分满足。
家长保护过度,,孩子心理也会出问题
家长对孩子陪伴太少,会让孩子寻求手机的帮助,形成网络依赖。但家长对孩子关注度太多、保护过度,也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出问题。
陈浩然介绍,比较常见的是妈妈会管着孩子穿什么衣服、不让孩子跟谁交往等做法,会磨灭孩子的自主意识。当孩子还在幼儿园、小学阶段,自我意识不强,都会配合家长。但到了初中,进入青春期 ,自我意识增强,他们要做自己,而父母过度保护的做法,就会阻碍他们做自己,从而跟父母形成对抗。
对抗的结果有三种:第一种是孩子对抗失败了,就会变得更加依赖父母,长大后容易变成俗称的“温室里的花朵”“妈宝男”;第二种是孩子对抗成功了,那么他们的自主能力会变得更加强;第三种是孩子与父母形成拉锯战,那么孩子的心理就容易出问题。
陈浩然曾经在门诊中碰到一个15岁的女生,因为妈妈过度保护,患上了“进食障碍”:她平时节食,但有时候突然暴饮暴食,然后又去催吐。从心理学上分析,患“进食障碍”的孩子,是因为他们没有合适的防御及应对技术,只能诉诸退行的进食障碍形式,来把情绪压抑下来。陈浩然建议父母要把孩子当成是独立的个体,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学会放手,给予孩子真正想要的爱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