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将儿童绘画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涂鸦期(2-4岁):
孩子喜欢无序乱涂乱画,没有任何主题,也不拘泥于在纸上。拿着笔,只要高兴,什么地方都可以“作画”,最常见的就是雪白的墙壁上随心所欲。在后期,孩子会自己给画命名,家长可能觉得“无厘头”,而这正是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萌芽。
前图示期(4-7岁):
孩子可以画出人的基本框架,并开始对事物进行象征性描绘,例如用圆圈代表人的头等等。这个时期的儿童所画的图形没有表现出远近、立体感,但可以将自己看不到却知道的东西也画出来。
图示期(7-9岁):
孩子可以精细表现人物、事物,突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有空间感,开始灵活运用色彩。这个时期的孩子有非常强的创造力,思维不受约束,是美术发展的黄金期。
写实萌芽期(9—11岁):
孩子开始由抽象画转向对事物进行写实,体现事物的立体空间感,表现出一定的透视关系,出现重叠形式,开始运用色彩来进行表现。
拟写实期(11、12-14、15岁):
儿童的绘画从自发的活动过渡到理性的活动。儿童在绘画时,力图逼真地表现事物,但并不十分逼真和完整。图画中出现明暗透视,且能根据远近和心境来运用色彩。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审视成人或者艺术家的美术作品,并且临摹一些艺术品,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中,已经包括对艺术风格的感受。
在每个阶段的创作中,儿童会自发地表现出感情、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创造性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的特征,美术教育应该按照其发展的阶段及年龄特征,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引起并维持儿童创作的动机,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进行自我表现。在儿童美术的评价方面,罗恩菲尔德把儿童的感情、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创造7个方面的发展作为主观评价标准;把发展阶段、技巧和作品的组织3个方面作为客观评价标准。
绘画的作用
绘画是情绪的有效表达
在一次幼儿园绘画课上,一个孩子画了一只老母鸡和两只小鸡。老师问孩子,“这个老母鸡和小鸡在干什么?”孩子的回答是,“老母鸡在不停的对着小鸡,咯咯咯,小鸡都烦死了。”
孩子最擅长用象征性的事物表达身边的亲人、朋友与关系。“老母鸡”指的是她的妈妈,而两只小鸡分别是她和弟弟。然后孩子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原来在家里,妈妈总爱对孩子罗嗦,就像老母鸡对着小鸡“咯咯咯”一样,孩子不喜欢妈妈这样,但不知道怎么向妈妈表达,所以很不开心。
当我们从绘画中看到这一点,就理解了孩子的需求,原来她不喜欢妈妈这样对待她,妈妈也就会适时地做出改变了。
绘画是疗愈创伤的工具
当年汶川地震后对孩子的心理危机干预,运用得最多的就是绘画。把孩子们集中在一个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下,让孩子自由绘画,表达悲伤与恐惧。在情绪疏通阶段,通过绘画活动,疏通孩子被堵塞的情绪,引导孩子接受亲人已逝的事实。在重建阶段,通过一系列主题绘画的设计,给孩子植入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事件及图像,让孩子体会到积极向上的东西,改变就在画面中不断地凸显出来。
绘画可以提高儿童的自我价值
在儿童画中,我们经常会让孩子画自画像,自画像可以投射出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当然,通过自画像分析孩子,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等很多背景资料,而分析的结果也仅仅是做为参考,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有一个网络成瘾的孩子,自画像的整个人物都非常小,头发像一团乱草,衣服涂成黑色,腿也涂成黑色,这些都投射出孩子自身价值感、成就感低,行为退缩,对自我的接纳度不高。衣服的黑色反映出对自我的否定,腿部涂黑表明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诱惑,这正是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
通过儿童绘画治疗,可以帮助孩子缓解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将心中无法释放的恐惧与焦虑通过绘画和交谈表达出来,增强孩子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自信。儿童从治疗初期到治疗结束的整个过程中画面的对比,我们也很容易看出孩子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