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最近总是和孩子打交道,总能碰到在各类活动中受挫的孩子,每当这个时候,也总能看到在一边不停进行规劝和教育的家长:“反复告诉你了,这个要这样做……”,或者是“这有什么好难过的,失败总是难免的,你要吸取经验,下次注意”等等。有时候会起到作用,有时候却事与愿违,孩子不仅听不进去,脾气发得更大了。
大家都知道,现在流行“抗压能力”的提法,心理学上有“修复力”(Resilience)这个概念。什么是修复力?有个比喻很形象,就是面对挫折时,我们是像橡胶似的人,还是会像玻璃似的人呢?
橡胶充满韧性,一定范围内,哪怕我们用力摔打橡胶,扭曲橡胶,橡胶的变化都是暂时的,总可以回弹成原样。而玻璃却不同,看似很坚硬,受到冲击时却很容易破碎,而一旦碎了就很难再复原。我们总是很好奇,为什么同样是面对挫折和创伤,人们的反应却不尽相同。心理修复力的概念就体现了对不同个体适应压力和逆境能力的思考。
现在大家都特别关注培养这种“逆境商”。很多家长就很困惑,经常会问 “我的孩子总是特别怕失败,我的孩子总是输不起,怎么办?”或是“面对孩子受了挫折,我该怎么教育他,说什么做什么才是恰当的呢?”等等。
这里存在几个误区。
一方面我们以为学习是只有“刻意”“努力”才会发生的事,而另一方面,我们太看重“教育”或“说理”所起的作用了,以为教育就是”讲道理“,包括心理咨询,很多不了解的人也会说,“这不就是分析分析,上上课,说说道理嘛,道理我都懂啊”等等。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咨询也好,学习也好,或者说成长也好,本质上是一种体验的过程,就如同看电影,直接说明的故事或者道理是一部分,但我们往往还能从电影中收获更多的触动,比如情绪,比如领悟等等。
我有个朋友,非常优秀,工作能力出色,学习认真,但他中考的时候曾失利过,原因就在于他对英语学习很抗拒,总是找不到好的方法。
“其实,我在小学的时候,我英语学得还蛮不错的,我没上学前就提早学过一些,加上内容也比较简单,我从小又是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可是后来难度增大了,我们又换了个老师,特别严厉,对我们成绩抓得特别紧……有几次我成绩下降了,老师就特别重视,反复找我谈话,要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什么的……从此,我居然开始害怕学英语了,心里老想怎么提高,但成绩一直就是很难提上去......周围人都特别着急,我爸妈、老师反复和我讲道理,我一听就烦,就开始讨厌英语……当然也特别讨厌学不好英语的自己......但是越讨厌就越不想学……”
恐怕大家认真回想,在一些我们半途而废的学习经历中,或多或少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然,我朋友现在明白,当时他一直讨厌、害怕并逃避的,其实并不是英语。
是他的抗压能力差么?受不了一点否定和失败?
我们得从我们的生物特性开始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行”或“不行”,“好”或“差”来给自己贴个标签。
学习和好奇是我们的本能,我们神经系统的特点注定我们会对新鲜的事物敏感,事实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对世界进行着观察和学习,甚至,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大部分的学习和体验都是在“无意识”、在我们的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但外界的这些信息并不一定都是我们需要的,有意识的学习和体验我们可以通过理性加以区别,是继续吸收学习,还是放弃。但那些“无意识”的部分,甚至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当时都意识不到,那就更谈不上判断了。于是这个时候,我们的情绪系统,就充当了重要的调控机制。
现在大家都很重视情商,认为好的情商决定一切,但由结果导向的观点,容易将情绪过分简单的二元划分,负性情绪和正向情绪这样的提法似乎就暗示着,有些情绪是“好的”“有用的”,而另一些则需要摒弃。潜台词是,我们若能保持一直快乐一直无忧就好了,可古有“范进中举”的典故,现今有“弱智儿童欢乐多”的调侃,这都能告诉我们,任何东西都不是越多越好。
其实,情绪更像一个“风向标”,一个“警示灯”,虽然很隐秘,却可以在很多指向上起到作用,比如在“面对类似的情况,我下次该怎么做”这个问题上,情绪就会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舒服的体验会让我们本能地倾向于“再来”(趋近),而糟糕的体验更可能导致“不要”(回避)。
因此,很多家长困扰的“我总是会反复教育孩子,要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但孩子却总是做不到”的情况,在于,本来挫折就已经够让人沮丧和无助了,若孩子还没有形成“越挫越勇”的理念,这个时候我们的讲道理不是降低负性情绪对他们的影响,而是让孩子感觉受到了指责,因为通常“说道理”会给人一种“你本来可以这样做好,结果没做好”“我告诉你该怎么做,你确实不如我”的无力无助感觉,这就更加重了情绪的负面影响力。那么过于强烈和持久的负情绪自然就会让我们本能的选择逃避了。
你也许会问:那我到底该怎么培养孩子“抗压能力”?难道面对挫折时要一味安慰孩子,鼓励他么?
其实,“抗压能力”也好,情绪管理也好,主要是我们要理解情绪。情绪的产生有神经生物的基础,我们的神经系统有刺激后的兴奋和消退的两个部分。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情绪也是这样,我们有“产生情绪”和“平复情绪”两套机制。
并不是说我们不能让情绪产生,很多时候当孩子出现情绪,我们总是特别积极“干预”,原因可能在于我们自己对于情绪的恐惧。出现和平复情绪,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但若想更有效更快速的平复情绪,则需要学习和培养。而孩子当他在发育早期的时候,这些能力是不充分,从生理上来说想要孩子通过自我调节很快缓解压力,平稳情绪是有难度的,而这个时候,我们家长和家庭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成为孩子的“缓冲带”和“学习培训基地”。
要想让孩子能够更理智地面对挫折,首先就要仔细区分,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他的情绪累积的程度。当他还没有能力成为橡胶似的人时,必要时,我们可以先做他的橡胶护垫保护他,或许鼓励有用,或许安慰有用,或许指导有用,或许示范有用,也或许升华、转移等等各种方法都可以,方法没有好坏,不恰当的使用方法才会带来困扰,只会并只能使用单一方法才会产生问题。而只有等孩子自己体会到情绪平缓的力量,感到没有那么受伤了,感觉有信心了,我们再鼓励他勇敢站起来,他就能学着我们的样子做自己的情绪调控的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