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咬指甲该怎么办?
作者:施胜男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7 15:40:00
常常会有家长来问孩子爱咬指甲,如何管教都不听,该如何是好。在说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吮吸反射。吮吸反射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当我们把乳头或手指放在新生儿的嘴边时,他们就会出现口唇及舌的吸吮动作,这一天赋保证了孩子拥有吸奶的本能。在大约三四个月之后,孩子才慢慢地开始学习有意识地吸吮。
在婴幼儿身上我们可以观察到,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手指伸到嘴巴里吸吮,再大一些,会把伸手可及的玩具放进嘴巴里咬。这一阶段的孩子我们称其处于口腔期。为什么呢?不仅因为此时孩子是靠口腔来认识这个陌生的世界的,还因为此时口腔活动尤其是吸吮动作能够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舒适。有研究显示,宝宝在感到饥饿、孤单、不安的时候,这种吸吮行为能在很大的程度上稳定宝宝的情绪。那么,为什么这一本应逐渐消失的口腔期行为会在一些更大的非口腔期孩子身上得以延续呢?因此,如若家长发现孩子存在咬指甲的行为,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去正规医院做一下相关检测。如果检测结果没有问题,再进行有针对地行为纠正。一般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咬指甲,刚开始可能会不以为意,只是在孩子出现该行为的时候提醒一下“不要咬指甲”,但孩子屡教不改,有些还把手指甲咬得秃秃的,更有甚者把指甲周围的皮肤也咬烂了,此时家长会感到很着急,情绪好的时候会和孩子讲道理,叙述咬指甲的种种坏处,情绪不好的时候可能会大声斥责孩子“说了多少遍了!不要咬指甲!你怎么就是记不住!”更有些家长急起来还会对孩子进行打骂责罚。家长为什么对孩子咬指甲的行为感到特别焦虑呢?孩子咬指甲时可能会把手指上不干净的脏东西吃到肚子里,把细菌带入体内,还会影响手指与牙齿的生长等等。我理解家长的心情,咬指甲的行为确实需要纠正,但是这需要家长克服自身的焦虑情绪,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不把压力带给孩子,不然,问题只会愈演愈烈。事实上,如果家长不把孩子咬指甲的行为当作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最初孩子咬指甲的时候没有做过多干涉,或者告诉孩子:“你可以咬指甲,但是一定要把手洗干净了再咬。”孩子咬指甲有可能一早就缓解许多了。为什么呢?首先,孩子最初会咬指甲可能是因为其口腔期没有进行充分的口部探索,孩子只是在无意识中对口腔期做出了弥补的行为,等孩子心理上满足了,自然不需要再咬指甲。其次,你告诉孩子的是“不要咬指甲”,但是通常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往往是“要咬指甲”,因为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往往更善于接收到正面信息。而且,人往往不自觉地做一些逆反行为,你越不让我做的我偏偏越要做。另外,孩子都是渴望家长关注的,而每次他一做出咬指甲这一行为,父母马上就关注了他,哪怕引来是的责备,但在孩子的潜意识里,责备比忽视要受欢迎。最后,孩子越是感到有压力、焦虑、紧张,就越是会出现不自觉咬指甲的行为,而当他因咬指甲而受到父母责备时,他感受到了又一重压力,咬指甲的行为反而更加改不掉了。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平时养成与孩子沟通的习惯,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等情况,注意孩子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和心情感受,当发现孩子情绪不好时,及时安慰孩子,给孩子鼓励与拥抱,让他感受到安全与温暖。还可以多与孩子进行游戏或户外活动,让孩子放松心情。其次,要做到的是心平气和,当孩子出现咬指甲行为的时候,家长可以不动声色地给孩子布置任务,这个任务是需要他用手来操作的,这样,孩子就没有机会咬指甲了。另外,需要找到另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手指活动来代替咬指甲,帮助孩子在感到不安的时候排解压力,比如:在手指上画画、做手指面具、做手工、做手影游戏、挑绳游戏等等。最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关心、观察与耐心等待后,如果孩子咬指甲的问题仍然特别严重,可以采用涂黄连水或辣椒水的办法来使孩子对咬指甲产生厌恶,逐渐对此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