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初三孩子凌晨三四点起床做作业 临近中高考 成绩好的孩子更容易焦虑

作者: 来源:温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8/5/24 13:40:00
向来是优秀学生的初三学生小林(化名),最近每天凌晨三四点起来做作业,白天上学神情萎靡,成绩直线下降;家有高考生,孩子还没有出现什么异常,家住市区的李女士却扛不住了,心慌气短、失眠、脾气暴躁……
临近中高考,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温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心乐园)的心理门诊,就来了不少走极端的考生和焦虑的家长。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孩子平时成绩还不错,因为自我要求过高,反而钻牛角尖,更加焦虑。
每天凌晨起来做作业
焦虑偷走了孩子的睡眠
日前,在温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心乐园)的心理咨询室,来了一对焦虑的母女。
来自我市某中学的初三学生小林(化名)看起来黑眼圈很明显,脸色苍白,头发油腻,神情萎靡。“她最近几天都不睡觉,常常在凌晨三四点起床做作业,人一天比一天憔悴,怎么劝她都没有用。”陪同的林妈妈忧心地说,孩子成绩一直都很优秀,保持在全年级段前列。但近一个月来,她成绩直线下降,人也变得脾气暴躁,因为小事大动肝火,经常一发火就持续一个小时。她一直在埋怨作业太多,作业也没有及时完成,每天晚上做作业做睡着,睡醒了又做。这几天居然在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做作业。
接待这两位母女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春棉了解得知,小林的姐姐成绩很优秀,已经考上了好的大学,林妈妈一直以她姐姐为榜样,对小林期望值很高。为了全身心地照顾好小林,林妈妈做了全职妈妈,在生活上,为小林搞定一切。久而久之,小林的心理压力变得很大,怕自己成绩比姐姐差,怕自己对不起妈妈为她的付出。由于焦虑,睡眠也变得不正常了,学习注意力下降,吃饭没有胃口,就连平常的作业也无法应对。久而久之,小林的心理压力变得很大,怕自己成绩比姐姐差。
陈春棉给小林开出的“心理方子”只有两个字——睡眠。她建议小林,在剩下不多的备战中考的时间里,可以把时间分成三等分,前面三分之一的时间就用来补充睡眠,放下所有的东西,先调整好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在这期间,她以及家长需要与老师做好沟通,先对她的作业不作要求;在当中的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在学习上进行巩固,按照她之前较好的学习底子,成绩是差不到哪里去的;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再做一些加强和提升。
经过一番沟通,小林认识到当务之急是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不再去钻牛角尖,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才是备考的首要基础。
最近心理咨询师很忙
不少孩子自己给自己压力
“陈老师,能不能抽时间跟我孩子谈谈?”最近一个月来,陈春棉经常接到这样的求助电话。
她告诉记者,她每周在温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心乐园)给孩子做公益心理咨询,平常来的大多是小学生,近段时间来,预约心理咨询的初三孩子特别多。由于需要保证充足的沟通时间,一个下午只能给三四个孩子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这一个月来,由于人数众多,她的预约时间表都已经排到了两周后。
无独有偶,当记者联系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温州市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温州医科大学和温州大学学生心理健康外聘专家陈策时,他正利用休息时间帮一位朋友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我平时工作太忙,这朋友等不及了,就直接把我拉到他家里去给他的孩子做心理辅导。”陈策介绍,每年到考试季,他们心理咨询师就特别忙。
市七医心理咨询中心执行副主任马晓韵介绍,她最近除了门诊,在平常的休息时间里,她的手机也常常被周围亲朋好友的咨询电话打爆。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前是家长给孩子压力,现在是孩子自己给自己压力。这些孩子平时成绩也都不错,也有一定的心理认知能力,知道考试最后比的是心理素质,却思虑很多,怕自己发挥不好,又期待自己能够超常发挥。
情绪也会传递
家长的心理需要做到平稳
在寻求心理帮助的孩子中,心理咨询师发现,其实更多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的反而是家长。这不,家有高考生的市区李女士已经扛不住了,最近出现心慌气短、失眠、脾气暴躁等症状,她赶紧找心理咨询师求助。
马晓韵介绍,情绪是会传递的,尤其是一个家庭中焦虑的坏情绪,更容易互相影响。如果家长变得敏感,孩子也会变得紧张。有些家长看似对孩子很关心,其实对孩子来说就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她建议家长不要在考前给孩子特殊对待,平时怎么对待孩子的,考前这段时间就怎么对待,越平常越好。
陈春棉认为,家长要多做换位思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先从自身开始,缓解自己和孩子的焦虑。适当鼓励孩子,告诉孩子中考、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过程,并不代表人生的一切,人生中还有很多个考试。同时,家长可从生活细节上为孩子做好后勤保障,比如让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保证均衡的营养等。此外,家长要有这样一个理念: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她建议家长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较,甚至是跟兄弟姐妹比较。
心理咨询师认为,把考试作为一个检测自己能力的途径,其实也是一个美好的过程:因为给你一个安静的环境,你可以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
(作者:晚报记者 胡海珍 编辑:林勇)